中醫是如何看待人體生命的

 

(一)什麼是中醫?
(二)什麼是氣、氣機?
(三)陰陽、五行
(四)五臟、六腑、奇恒之腑
(五)經絡
(六)體質
(七)治未病
(八)養生

 

(一)什麼是中醫?

中醫,是一種起源於中國且至今已有三千餘年歷史的傳統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

shutterstock_375352234.jpeg

(二)什麼是氣、氣機

「氣」,是中國古人對宇宙和生命的感知,在古代哲學中,「氣」被看作是一種細微的、流動的、富含能量的物質,一切自然現象和生命都是氣運動變化的結果。

註: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這些中醫藥專有名詞有標準的翻譯。

中醫學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既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又能主持和統攝人體各部份的功能活動。如果氣的運動失常,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中醫稱「百病生於氣」。

中醫所講的「氣機」,是指氣的運動,因為氣的運動變化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所以中醫強調把握「氣機」,就是把握了人體臟腑功能的特點及疾病發生的原因。中醫治病重視調理氣機,包括:

  • 順氣
  • 降氣
  • 升提
  • 宣發
  • 收斂等治法

同樣的道理,在正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自己「心平氣和,氣機舒暢」,也非常重要。

 

shutterstock_372477334.jpeg

(三)陰陽、五行

陰陽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二元對立概念。中醫認為「陰陽」是天地萬物所遵守的規律,陰陽調和,則身心康泰;陰陽不和,則百病叢生。養生防病治病的根本就是要調和陰陽。

註:中國的陰陽是跟隨古代的日(即陽)和月(即陰)。

中醫常以陰陽來歸類事物,它代表事物的兩個方面。例如:

  • 男為陽,女為陰;
  • 日為陽,月為陰;
  • 晝為陽,夜為陰;
  • 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及
  • 人體之氣為陽,血為陰;等等。

此外,凡是具有「上升、運動、溫熱、向外」屬性的事物皆屬於陽;凡是具有「下降、靜守、寒涼、向內」屬性的事物皆屬於陰。

陰陽雙方互為根基,相輔相成,同為一體,共同建立平衡協調的關係。中醫將這種「陰陽的平衡和諧」視為生命活動的最佳狀態。

陰陽失和是疾病的根本原因;故調和陰陽是治病與養生的最高法度。

shutterstock_202288933.jpeg


五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的分類體系,將宇宙萬物根據其特徵劃分成金、木、水、火、土五大類,統稱「五行」。中醫依五行的特徵,類比人體的生命狀態和運行方式。

五行有其特點,簡單地概括就是:

  • 木具有升發舒展的特點;
  • 火具有溫熱升騰的特點;
  • 水具有滋潤下行的特點;
  • 金具有肅殺收斂的特點;及
  • 土具有承載生化的特點。

大家可能覺得這些特點有些難以明白,但是如果我們明白中國數千年前是以農業立國,而這些木、火、土、金、水及其特點均和農耕環境有關,那便較為容易明白。


中醫將人體臟腑歸入五行:

  • 肝臟歸於木,因肝具調達舒暢的特性,不調達則抑鬱或暴怒;
  • 心臟歸於火,因心氣具有旺盛充盈的特點,不充則虛弱或阻滯;
  • 脾臟歸於土,因脾氣具有運化輸布的特點,好像土地化生萬物一般;
  • 肺臟歸於金,因肺氣具有肅降的特點,肺氣如果上逆就會出現咳嗽、氣喘等;及
  • 腎臟歸於水,因腎精腎氣具有滋養人體的特點。

「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最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生但又相剋,並處於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

五行之間具有相生的關係:

木生火(比喻—木容易燃燒)、

火生土(比喻—物件燃燒後化成灰燼)、

土生金(比喻—金屬藏於大地)、

金生水(比喻—金屬受熱溶化變成液體)、及

水生木(比喻—所有植物需要以水滋潤)。

亦有相剋關係:

木剋土(比喻—植物生長時,土壤便會裂開)、

火剋金(比喻—火可以燒溶金屬)、

土剋水(比喻—如有洪水古人以土築壩)、

金剋木(比喻—古人以金屬伐木)、及

水剋火(比喻—救火當然靠水)。

中醫常利用這些生剋關係來解釋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現象。

例如:

- 「木生火」,指肝臟對心臟的滋養作用;肝氣如果旺盛,心氣自然會旺盛。
- 接下來「火生土」,那麼脾氣也會健旺;這是指相互滋生的關係。
- 但是,如果臟氣太旺盛了,就會影響到其他臟氣,打亂了這個平衡。例如:肝木之氣太旺盛了,就會剋制脾土之氣。

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就是:人一生氣,大動肝火,然後就不想吃飯了,直接影響了脾胃。因此,中醫認為人體的機能正常,需要五行之間維持著平衡協調的關係。

shutterstock_1912529056.jpeg

(四)五臟、六腑、奇恒之腑

人體的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

中醫的「五藏」,不是單純解剖學上的五個臟器,而是指五個以臟器為代表的功能系統。西醫的臟器是指解剖可見的、有具體形態組織的實質臟器。而中醫的五臟是指五種功能系統的集合,其內涵要比實質臟器豐富得多。

如果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中醫的五臟系統,有人粗略地作出以下比較:

  • 氣機問題和情志調控歸於肝系統;
  • 血液循環和神志活動歸於心系統;
  • 消化系統歸於脾系統;
  • 呼吸和水液代謝歸於肺系統;及
  • 生殖系統和水液循環歸於腎系統;

以上雖然較為容易令人明白,但中醫的五臟體系要複雜得多。

中醫的臟腑功能系,認為人體內在的五臟與外在的形體等相互關聯。例如:

- 中醫認為人的視力不好、迎風流淚等眼睛的問題,多認為是肝的問題,常從肝去治療;
- 如果一個人脾氣暴躁易怒,常認為是肝火旺,當降肝火。

因此,五臟功能體系,是人體健康維護與疾病治療的基礎。「五藏之象」不只存在於中醫臨床看病中,在生活中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 為什麼說「肝為將軍之官」?

「將軍」在古代是帶兵打仗、統帥三軍之人,要求有勇有謀、剛強果敢。中醫認為「肝為陽為剛」,所以將肝列為是「將軍之官」。通常,中醫看一個人膽大勇敢且又運籌帷幄,說明肝氣足、肝血足;如果膽小怕事,那就是肝膽氣虛、肝血不足。中醫將肝的功能總結為「肝藏血,主疏泄」,即肝負責貯藏人體血液,調節周身氣機。如果肝氣不暢,人就會煩躁易怒,就好比有些女生在月經來臨之前易脾氣暴躁,正是因為肝氣不暢,從而影響情緒。

* 為什麼說「心為君主之官」?

君主是古代的帝王,一個最高統治者的形象,以「心為君主之官」為名,說明心在五臟六腑中地位最高,是負責統攝五臟六腑的。中醫把心的功能總結為「主血脈,主神志」,即血脈正常運行,氣血通暢,人的精神情志正常都是靠心所主宰。

* 為什麼說「脾為諫議之官」?

「諫議之官」在古代是專門負責給上面的人提意見的。中醫認為脾居中央,負責監察其他臟腑(四周)。中醫看病常問:「最近胃口怎麼樣?吃飯情況如何?」如果一個人最近都不想吃飯,或者暴飲暴食,那是脾在提示:臟腑功能可能出現了問題。中醫將脾的功能總結為「主運化、主統血、主升清」,即負責運化全身的水穀精微(指營養),統攝血液,升提臟器。

* 為什麼說「肺為相傅之官」?

「相傅之官」相當於古代的宰相,是輔佐君主的一個地位最高、身份極為重要的官職。中醫將肺列為「相傅之官」,指出肺有輔佐心臟對全身進行治理和調節的作用。中醫把肺的功能總結為「主一身之氣,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即人體全身之氣、血脈、水液的運行由肺負責。肺主管「魄」,西方心理學認為魄是人體的本能,中醫認為一個人有沒有魄力反映了肺氣不足。

* 為什麼說「腎為作強之官」?

「作強之官」是指古代打仗時,站在戰車上的大力士。用如此一個有力氣的官兒來形容腎臟,說明人體的力量源泉來自於腎,所謂中醫講的「腎為先天之本」。一個人體格的強弱,有沒有勁兒,都是從腎來的。中醫將腎的功能總結為「腎主生長發育生殖、主水液、主納氣」,即人體的生長發育、繁衍後代的能力都是由腎決定的,另外,腎還負責水液代謝(小便)和人體呼吸。臨床上,很多生長發育遲緩的疾病、不孕不育症、小便異常病症,以及慢性咳喘的患者,中醫都是從腎入手治療。

shutterstock_1189656847.jpeg


「五臟與情志」有關嗎?

中醫認為五臟與情志有密切關系。中醫將人體的情緒歸納「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並與相應的五臟系統對應,即:

  • 肝的情志是怒;
  • 心的情志是喜;
  • 脾的情志是思;
  • 肺的情志是憂愁、悲傷;及
  • 腎的情志是恐、驚。

例如:生活中我們看到,當一個人受到驚恐,會小便失禁,這就是腎受到驚恐所傷。因為情志與五臟相關聯,所以,如果平時經常出現情緒不好,心情糟糕的時候,也提示人們考慮是否是身體出現了某些問題。因此,中醫常說:「身體好的人,情緒也都好;情緒總不好的人,身體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shutterstock_1734124490.jpeg

什麼是「六腑」呢?

「六腑」是指

  • 膽、
  • 胃、
  • 小腸、
  • 大腸、
  • 膀胱;和
  • 三焦。


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將精華吸收轉給五臟收藏。

中醫對六腑也有一些形象的官職比喻,比如:

- 膽為「中正之官」,相當於司法官員,古代類似包青天那樣的人物,強調中正,因此,中醫認為一個人的決斷力是由膽氣所主的;

- 胃為「倉廩之官」,即胃是糧倉的管理員,吃喝的所有東西都是先進入胃裡,人體全身的營養都是從胃裡面獲得的;

- 小腸為「受盛之官」,指小腸的功能是吸收,那這個官就有點稅務局長,吸收了很多東西後,不能佔為己有,必須上繳「國家」(五臟);

- 大腸為「傳道之官」,就是管理道路運輸的官員,形象地說明大腸負責傳導水液糟粕的作用;

- 膀胱為「州都之官」,就是管理水庫的官員,形象地說明膀胱負責管理水液的貯存與排泄的作用;及

- 三焦是中醫專有的概念,認為是連接五臟六腑的筋、膜、脂肪或其他連綴物,現代研究有認為是人體的網膜組織。三焦為「決瀆之官」,古代是專治水道調控的官員。中國自古重視水利,像大禹治水,功績顯赫。以水利之官來比喻三焦,也說明了三焦的重要性,它在人體中如同樞紐一般,負責整個系統的水液代謝調控。此外,三焦還可作為人體部位劃分的方法,將人體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兩臟,及頭面部,屬于上焦;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份,包括 脾胃及肝膽等臟腑,屬于中焦;將 臍以下的部位,包括 小腸、大腸、腎、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臟腑屬於下焦。


什麼是「奇恒之腑」呢?

奇恒之腑是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共稱,它們都是貯藏精氣的器官,但又沒有被命名為臟,原因是它們皆是中空的器官,但是功能上皆是藏精氣而不瀉,故為奇腑。此外,除膽之外,這些奇恒之腑無表裡配合,無五行配屬,但與奇經八脈相關。

腦,又名“髓海”,深藏于頭部,其外為頭面,內為腦髓,是精髓與神明的匯集之 處,所以腦又被稱為“元神之府”。它的主要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動、主精神意識、主感覺運動。

女子胞,又稱為胞宮、子宮,是女生的內生殖器官,主月經及孕育胎兒,是臟腑、經絡、氣血作用於胞宮的正常生理現象。女子胞與沖、任、督、帶及十二經脈有密切關係。

shutterstock_504832219.jpeg

(五)經絡

(1)定義

經絡是人體臟腑之間的連接通路。

「經」的原意是「縱絲」,有路徑的意思。

「絡」的原意是「網絡」,類似於主路分出的輔路。

中醫把「經」看作是人體中的主要路徑,存在於機體(中醫學名稱、指身體)內部;把「絡」看作是存在於機體表面的路徑分支。

shutterstock_638267161.jpeg
經脈和絡脈一起構成了中醫所講的「經絡」系統,功能是:

  • 運行全身氣血;
  • 聯絡臟腑形體官竅;
  • 溝通上下內外;及
  • 感應傳遞資訊。


「經絡」的人體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份。

很多武俠小說常提到 「打通經脈」,大多意指要武功高強先要打好的一個基礎。那麼,經絡真的存在嗎?經絡到底是什麼?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現代多學科的滲透融合,很多研究者對經絡循經感傳現象進行探索。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近二十萬人進行了普查測試,結果發現:經絡感傳現像是客觀存在的,且與地區、民族、性別無明顯關連,但與年齡、體質、遺傳等因素有關。


(2)循經感傳的感受之共性

研究還發現循經感傳的感受具有共性,常見的是:

  • 酸;
  • 麻;
  • 脹;
  • 痛;
  • 冷;
  • 熱;
  • 抽動;
  • 水流感;
  • 蟻行感;及
  • 蠕動感等。

中醫認為,人體經絡縱橫交貫,遍佈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官竅等,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故而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經絡好比是城市的交通線路,將各個地方連成一體,四通八達。交通路線如地鐵的有序運行,保證了城市的正常運轉;如果哪個地方的地鐵線路不通了,就會人流壅滯,就像經絡,如果哪裡不通,則會導致氣滯血瘀一樣。


(3)經絡的生理功能

中醫將經絡的生理功能概括為這幾點:

  • 聯繫作用,負責連絡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脈筋骨等,使全身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 感應作用,經絡不僅可以運行氣血營養物質,還有傳導資訊的功能。當肌表受到某種刺激時,刺激量就沿著經脈傳於體內有關臟腑,使該臟腑的功能發生變化。
  • 濡養作用,經絡因為運行氣血到全身,所以對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均有濡養作用。
  • 調節作用,指經絡可以運行氣血,協調陰陽,使人體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平衡。所以,當人體發生疾病時,可以通過針刺經絡來調節機體,回復平衡。
     

(4)人體的經絡系統組成有哪些?

經脈和絡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由以下組成:

  • 十二經脈
  • 奇經八脈
  • 十二經別
  • 十五絡脈
  • 十二經筋
  • 十二皮部

人體最重要的經絡就是十二經脈,即:

  • 手三陰經(肺、心包、心經),從胸腹走向手
  • 手三陽經(大腸、小腸、三焦經),從手走向頭
  • 足三陽經(胃、膽、膀胱經),從頭走向足
  • 足三陰經(肝、腎、脾經),從足走向胸腹

中醫的經絡圖上,清晰地展示了人體經絡的循行和走向。如果平時身體有哪裡不舒服,可以先對應圖譜去看一下在哪條經絡上,有時就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了。

感傳的路線與中醫古籍中所記載的路線基本相似。這不禁讓人感慨:中醫在數千年前,沒有任何科技的幫助下,通過單純的觀察經驗總結,就能「看到」人體內如此豐富的經絡系統,並描繪得如此詳盡,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

shutterstock_2102202397.jpeg

(六)體質


中醫所講的「體質」,就是身體的性質,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就會將人歸納為不同的體質特點。

現代在中醫看病時,人們常聽中醫師講:「你體質是陽虛」,「他體質是濕熱」,「你容易得什麼病」,「他容易得什麼病」……不同體質的人疾病的罹患傾向也不同。


(1)體質的分類

目前中醫界較為流行的九種體質法,即將人分成:

  1. 平和質;
  2. 陽虛質;
  3. 陰虛質;
  4. 痰濕質;
  5. 濕熱質;
  6. 氣虛質;
  7. 氣鬱質;
  8. 血瘀質;及
  9. 過敏質(也稱:特稟質)。


不同體質的人,在各個方面都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有的人是「海吃不肥」,可有的人「喝涼水都長肉」;有的人整天吹冷氣都沒事,可有的人吹點風就會感冒,拉肚子等。這些表現的原因,在中醫的眼中,都是個人體質的差異。

一個人體質未必完全符合一種「典型體質」的特點,而可能是一個混合。例如一個人可以是陽虛質兼痰濕質、濕熱質兼血瘀質等。

以上只是一些概括的資料。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應該找一個有經驗的中醫諮詢,而不要自己妄自採取「治療性」行動。


(2)體質形成與哪些因素有關?

體質的形成是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先天因素

常包括:

  • 父母的體質特點;
  • 受孕;及
  • 胎育過程中的養護情況等。


後天因素

後天因素包括:

  • 生存環境;
  • 飲食習慣;
  • 生活習性;
  • 人生經歷;
  • 精神狀態;
  • 所患疾病;及
  • 社會關係等。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氣候特點會導致不同的體質特點。南方人與北方人的體質就有很大不同,北方人多高大健壯,南方人常輕盈靈活,這些特點就與不同地域的氣候密切相關。北方四季分明,春夏秋冬交替明顯,尤其是冬季寒冷,人體精氣收藏於內,保證了身體一年中「生、長、化、收、藏」的節律性成長。而南方氣候多為炎熱,四季特徵不明顯,多數時間處於能量釋放當中,缺少在北方冬季那樣人體內部精氣的積累和儲藏。因此,南方人就無法像北方人那樣普遍生的高大威猛。

shutterstock_516175876.jpeg

(七)治未病


中醫常說:「上醫治未病」。「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愈防復。

未病先防:指在沒病的時候要注意養生保健,防止疾病發生。中醫最講究養生,強調人要愛護生命,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注意調節自己的精神情緒,使身體陰陽平衡,自然和諧。

既病防變:這包括:  

1. 指在身體有些小毛病但還沒發展成大病的時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亞健康時期,就應該採取措施調理身體,防微杜漸,以免小毛病惹出大疾病來。

2. 對於一些反復發作或週期性發作的疾病,應當記住在疾病緩解期,未發作的階段,把握時機積極治療,以預防下次發作或減輕下次發作時的嚴重程度。比如:有些患有哮喘的病人,可以在哮喘緩解期進行艾灸治療,或找中醫調理身體,增強體質。

3. 對於疾病已經發生了,除了儘快就醫治療外,還要注意採取防範措施,阻止疾病進一步的發展、惡化。這個部份一般屬於醫生的職責,但儘早就醫,避免延誤病情,是患者應該謹記的。

・病後防復:指疾病已愈,但仍應採取相應的養護方法,防止疾病再次復發。

shutterstock_789436927.jpeg

如何理解「治未病」與亞健康的關係?

亞健康人群的特點是自己主觀感受到身體的種種不適,但是醫院各種理化檢測又發現不到什麼異常,也沒發現任何器質性病變。世界衛生組織經過調查發現:處於亞健康的人約佔人群總數的75%。

亞健康狀態是由健康向疾病過程中轉化的一個過渡階段。運用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有治療效果。中醫認為,亞健康狀態多表現為中醫的虛證或虛中夾實之證,因此在治療時,可選擇採用疏肝行氣、滋陰補腎、健脾和中、養心安神等治療方法,對於改善身體虛弱、臟腑功能低下效果顯著,可有效維持機體正常的功能、保護臟器功能的效果。

 

(八)養生

(1)原則

天人相應、陰陽平衡是中醫的養生原則。中醫養生理念的核心是圍繞著順應自然、管控飲食和調節情志。

簡單來說,中醫養生的核心就是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吃飯、睡覺、做事、做人。

現代人的很多問題正是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熬夜工作、遊戲、看電腦;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節食減肥或暴飲暴食;結果整日心情焦慮、有人鬱悶低落、有人煩躁易怒、還有人總在擔心驚恐。中醫養生的要點就是告訴人們,一定要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這樣才能吃什麼都香、倒頭便睡、心情愉悅。


(2)中醫推薦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

長時間處於高壓力狀態以及不良的情緒下,會讓人們的體質越來越衰退,對身體健康帶來一定的隱患。以下推薦的養生方法,有助於保持健康狀態,消除健康隱患。

  • 睡子午覺

中醫建議人一定要睡「子午覺」,就是在子時(晚上11點 – 1點)和午時(中午11點 – 1點)的時候要休息。因為子時是陽氣開始升發的時候,午時是陰氣開始升發的時候,人體在陰陽交替的時候保持休息狀態,對養生保健有著重要意義。現代人工作忙碌,中午沒有時間睡午覺,其實只要在中午休息時小憩一會,哪怕只有十幾分鐘,神經得到放鬆,就可以達到休息的目的,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學習效率。晚上儘量保證11點上床休息,如果有需要熬夜的人,也儘量不要超過半夜十二點。中醫認為夜裡3至5點是氣血輸布全身的時刻,此時休息有助於身體保養氣血。

  • 靜坐

古人常有「打坐練功」的習慣,其實,靜坐有助於身體氣血的穩定。現代人有的喜歡冥想,也可以與靜坐相結合,放鬆身心,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呼吸上,提高專注力。通過靜坐冥想消除了壓力以及恐懼感,解除了疲憊以及焦慮。

  • 愉悅心情

中醫認為七情中,喜悅可以給身體帶來益處。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現代人生活緊張,平時可以經常笑笑,能夠讓自我得到調節。或者選擇看些喜劇片多笑一笑,能夠降低應激激素水準及膽固醇,刺激食慾。笑一笑能够讓肌肉得到放鬆,提高了免疫力,同時釋放不良的情緒。

  • 感悟自然

游山玩水,遠眺山水花木,近聽鳥鳴蟲啼;在身心完全放鬆的狀態下細細觀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感受自然所傳達的訊息。從自然中領悟得失,放開心胸,清除心中太多的物質欲望,將萬事萬物都平淡看待,體悟到人生老病死都是自然常態,這樣更能放鬆身心。

  • 適量運動

適量的運動對人體的健康重要。每個人可根據自身的習慣與喜好,選擇一些運動,日積月累,對身體氣血的活動很有好處。老年人,可以適當選擇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有利於健康維護及疾病的恢復。

(於2022年1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