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董煜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曾詠恆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訪問:王榮珍女士
資料整理:歐陽畹華女士
簡介:
人患癌症的機會會隨着年齡遞增,所以很多時說癌症是一種老年疾病。長者患了癌症,由於他們本身健康有較大機會已有問題——例如是虛弱、又或者是其他疾病,在處理上便有一些事項需要格外留意,這包括在身、心、社、靈方面。
在這篇訪問中董煜醫生和曾詠恆醫生會和我們探討從治療角度有什麼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
第一部份——長者在癌症治療上特有的複雜性
第二部份——醫療方面的因素
第三部份——「年老」的定義和在香港「老年腫瘤專科」(Geriatric oncology )的發展
第四部份——透視不同治療方法於長者癌症病人的適用程度
第五部份——以肺癌、腸癌和乳癌為例分析
第六部份——給照顧者的話
王:長者患上癌症,由於他們本身健康已可能有不同問題——例如是虛弱、或是有長期病患(例如血壓高、心臟病等),在處理上便有一些事情需要特別留意。今天我便邀請到董煜醫生和曾詠恆醫生和我們探討一下這個課題。
非常感激董醫生和曾醫生。
董、曾:不用客氣。
王:首先想請教董醫生,在為長者癌症病人設計治療方案的時候,有什麼特別的考慮?
董:首先,癌症是會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而事實上近年也有走向年輕化的趨勢。
至於在治療上了年紀的癌症病人方面,需要考慮的包括兩方面:
第一就是醫療方面;第二就是非醫療方面。
王:在醫療方面有哪些?
董:這包括:
王:那非醫療方面呢?
董:這包括老人家對患病的心態和考慮。
例如有些長者會擔心因為自己的病和治療(及其誘發各方各面的問題)會長期加重子女的負擔,又覺得自己年紀已不輕,正所謂時日無多,故此寧願不進行治療,順其自然。亦有些長者其實心裏是想醫治的,但由於經濟理由——例如需要使用的藥物要自費,而價錢又極昂貴,便寧願將自己可以用以醫病的錢留下來給家人,又或是不想仔女再用大量金錢來醫治自己的病。
除了病人本身的態度外,照顧者的態度亦是一個重要因素。有些家人及照顧者會尊重病人的意願,有些則極有主見。例如有些認為病人的疾病已經到了晚期,雖然還有治療方法,但這只會令病人徒添辛苦。亦有些時候病人本身或家人覺得就算接受治療,能賺到的日子亦不多,生活質素也不好,不如順其自然。
不過有時又會遇到另一個極端,就是家人怎麼也不肯接受病人的多線治療已失敗,疾病已經去到末期,還強烈要求醫生繼續給與予病人化療、標靶、免疫治療等,而不肯接受紓緩治療。雖然動機是出於對病人的愛,但卻沒有考慮到病人本身的感受和意願。
王:我們現在詳細討論醫療方面的因素。
董:好的。
相信大多數人一想到年齡,就會想是不是過了某個年歲,病人便不再適合做某種治療,其實這不是絕對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基本概念:當我們日常生活說年齡的時候,說的是病人的「實際年齡」或者英文的 chronological age;但其實在考慮治療方案的時候,醫生更重視的是「生理年齡」,或者是英文的 biological or physiological age。
意思就是不能只看數字上的年齡,還要看其他因素,例如健康狀況。同時在香港有些時候長者身分證上的年齡是不正確的,例如很多時是「報細」了,這是因為他們年輕時希望這樣能夠較容易找到工作。
舉一個例子——同樣是70歲的癌症病人,甲可以是狀態非常之好:經常運動、有強壯體魄,沒有長期病患;而乙則是非常虛弱、有少肌症,並且因為長期吸煙而令肺功能極差。所以在治療兩個病人的時候醫生設計的方案、用藥的份量可能非常不同。
第二就是病人可有其他疾病,英文是 comorbidity。例如是血壓高、心血管疾病 、肺/肝/腎功能下降等。
當然是越多其他疾病、這些疾病又越是嚴重,在治療癌症時便更多掣肘。
例如如果病人患的是肺癌、而他自己偏偏是一個肺氣腫病人,肺功能所剩無幾,就算是第一期應該用手術切除的標準治療方案也不可行。
第三就是病人能否抵受各種癌症治療的的副作用;治療之後復原的能力又如何。
化療藥物是有毒性的,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作嘔作悶、嘔吐、食慾不挀,消瘦、肚瀉、手痺、手指腳趾皮膚發炎潰爛、或白血球下降從而增加受細菌感染的風險等。抗癌化療藥亦有不同種類,每一種都有其副作用,而並非所有藥的副作用都是一樣。
有一些藥物可能會帶來長期毒性,例如阿黴素(Doxorubicin)過量可引至心臟衰竭;紫杉醇(Taxanes)會引至長期手腳麻痺;順鉑(Cisplatin)可引起急性腎衰竭等。
王:剛才董醫生提到「年齡」並非一個絕對的因素,這令我想起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年老」的定義,想請曾醫生在這方面解釋一下。
曾:在不同國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一直以來政府都是以年齡來界定退休年齡的。
近年來由於科學昌明,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對於「老年」亦有新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18至64歲是年青(youth ) ; 65至79歲是中年(middle age);,而80歲以上才是長者(senior citizen)。
正如董醫生剛才解釋,在考慮治療方案時年齡並不是一個絕對因素,亦不會因為年齡而完全放棄一些有效治療。
在2000年之後,在治療癌症方面我們常常說的是「精準治療」(precision medicine ),在治療長者癌症方面我們亦希望能夠做到更精準。須知同一年齡的病人身體狀況可以差異很大。換一個角度來說,同一個年齡群組的病人並非是一個 homogeneous population(就是病人的狀況完全一樣) ,我們需要為每一個病人提供最適合他本人的治療方案。
王:那麼醫生可以如何為個別病人作出評估呢?
曾:我們需要整體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最理想就是做一個全面的老人評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但由於這需要最少45分鐘,由於資源限制是頗困難做到的。所以我們可以採用一個較為簡單的方法,名為 G8,其實就是通過詢問病人八條題目計算出一個分數,從而評估到病人的生理狀況(biological age),並為他提供最好的治療。
這八條題目包括以下方面:
如果更要簡單一些,就可以用一個名為 Senior Adult Oncology Program (SAOP ),這就可以在大概15分之內做一個簡單的評估。
王:做了這些評估之後,醫生可以如何幫助病人?
曾:在有了評估之後,醫生便可以更好的為病人策劃治療方案。
例如在癌症治療開始之前,醫生可替病人安排一些治療前康復訓練(prehabilitation)項目——例如如果病人太瘦,便可以請營養師為他設計餐單,吸收更多營養從而推高體重(例如是進食營養補充劑);又如果病人有少肌症,就可預先安排物理治療師教他做一些運動,改善肌肉量,因為少肌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可以影響到病人日後的康復,甚至令到各種副作用更明顯。
化療藥物有毒性,可以用「toxicity scale」來表達。在治療長者癌症病人的時候,如果我們有了以上的評估,我們就可以參考病人的年齡、體重、身體狀況等去決定使用化療的劑量。
王: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
一方面我們理解癌細胞在病人身體正在不斷滋長,所以應該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將它們殲滅。但是你之前提到在治療開始前應做一些 prehabilitation 的工作,這會不會延誤治療呢?
應該如何作出平衡?
曾:腫瘤在老人家身上滋生的速度會較在年青人身上為慢。
如果我們比較兩位乳癌病人,兩位都是「三陰」(就是一種較「惡」的乳癌),腫瘤均是 2 cm,但是一位是83歲而另一位是38歲。相較於38歲的病人, 83歲病人的腫瘤生長速度會較慢。
而雖然病人已經超過80歲,研究指出如果她肯接受化療,將來的存活率亦是較不接受組別的同類病人高,所以是值得的。
其實在公營醫療系統內,由於要經過不同的行政步驟,很多時病人都需要在確診之後約四星期才開始治療,那麼我們就可以善用這段時間替病人「補底」,例如剛才談及的物理治療和營養提升,令病人之後有更強的體魄去接受治療。
當然平衡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考慮所有的有關因素,現在我們很多時都是用一個跨職系模式(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就是由不同的專業同事共同評估什麼是對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王:在外國已經有討論關於長者癌症治療的獨特性,就是Geriatric oncology,請問在香港這方面的發展又如何?
曾:全球人口都邁向老化,長者患癌症的數目在未來將會倍增。在國際上有一個名為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riatric Oncology (SIOG),它是於2000年成立的,成員包括來自超過80個國家的醫護人員,其中包括腫瘤科醫生、老人科醫生、外科醫生、麻醉科醫生、護理人員等等,目的是推動專門針對長者癌症病人治療的科研、創新及合作。它的總部設於瑞士。
在香港於2020年我們亦成立了一個名叫 Hong Kong Society of Geriatric Oncology和國際接軌,成員包括來自公營和私營界別的不同醫護人員,希望能夠想出一些策略能夠更幫助到長者癌症病人,正如我們剛才談到的「治療前康復」( prehabilitation ),我們亦越來越多和康復科的同事協作。
在新冠肺炎之後,大家都更懂得利用視像會議。我們每個月都利用視像會議連結起不同專業的同事去討論病人的個案,為他們尋求更好的治療,在過去一年我們已處理了超過60個病人的個案。
王:聽到你們作出這麼多努力我覺得非常欣慰,因為香港將會在未來面對所謂高齡海嘯,實在壓力非常之大。
王:現在想請教一下在治療長者癌症病人的時候,有什麼方法是較為適合的,又有什麼方法是比較不適合的。例如我們常覺得「開刀」創傷性極高,老人家可能受不了。
或者我們先從基礎談起,董醫生,可否和我們介紹一下治療癌症的不同方法。
董:治療癌症的方向主要分為兩大類:局部治療和系統治療:
局部治療(Local Therapy);及
系統性治療(Systemic Therapy)。
顧名思義,局部治療就是在受癌細胞影響的地方(或器官)進行直接的治療,從而殲滅癌細胞。
方法包括:
早期的癌症如果能夠通過局部治療而達到根治性效果,那麼就是最理想不過。
但是如果癌細胞已經從原發位進入了血液循環系統從而擴散至其他器官或內臟,那就需要系統性治療——即是通過血液循環系統令藥物能夠到達全身不同部位從而殲滅癌細胞。
方法包括:
現在治療癌症通常都不是用單一治療方法,而是選擇不同治療的組合去達致最佳效果,就是所謂混合治療(Combination Therapy)。常見的就是在手術前先用放療或化療把腫瘤縮細;或同步進行化療及放療兩個方案
王:想請問是否有那些治療特別「侵略性」或俗語說「霸道」,用英文來說就是「aggressive 」,不適合長者病人?
董:不能一概而論,因為要看每個病人的獨特情況,醫生會在詳細評估之後才作出建議。
不過我們可以就一般情況解釋一下。
(1)手術治療
這就是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及其周邊組織,清除癌細胞。
如果能夠通過手術把腫瘤全部切除,根治癌症那便最好。但是手術必然附帶一些風險——包括全身麻醉的風險,手術後發炎的風險等,而長者病人的身體能否負擔得起手術亦是一個大課題。同時長者病人在手術後康復的能力也較低。不過現今醫學昌明,很多癌症手術已可在微創或機械臂協助下進行,從而減低風險。
(2)電療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或放療,是醫學上使用高能量放射線來殲滅癌細胞的一種手法。以前因為技術所限只能做到二維放療,腫瘤附近的器官組織受到的破壞十分大從而引發急性副作用,同時長遠後遺症也較多。
但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現今放療已經進入三維、四維時代,醫生可因應個別情況、腫瘤位置作三維適形放療 (3D Conformal Radiotherapy)、強度調控放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 IMRT)、立體定位放療(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影像導向放療(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 - IGRT)等先進技術,大大提高放療準確情度及把將副作用減低。
(3)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就是在影像的輔助下,通過最低創傷性的程序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運用適當的儀器(例如導管、導絲)進入病人體內,透視體內情況從而進行準確性的治療程序。介入性治療在治療肝癌的效果就比較顯著,包括經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射頻消融術 (Radiofrequency ablation)等。
介入治療的「創傷」程度比手術低,所以很多時都適用於長者癌症病人,不過亦需因應個別情況考慮。
(1)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是一種傳統醫治癌症的重要方法。它是透過藥物來破壞迅速增生的細胞(包括癌細胞)而發揮治療作用。但是一些迅速增生的正常細胞(如皮膚上的表皮細胞,腸道裡的黏膜細胞、骨髓裡的做血細胞)亦會較受到化學治療的影響,產生較廣泛性的副作用,例如白血球中性粒細胞減少、嘔吐、脫髮等。所以大家一聽到化療就聞風色變。而無可否認老人家由於身體較虛弱,承受能力會比普通人差。
但是亦不是說我們在治療長者癌症病人的時候絕對不考慮使用化療,我們會評估是否有更好的選擇,例如是標靶治療或者是荷爾蒙治療。又或者是考慮調低化療藥物的劑量令引發的副作用沒有那麼大,或選擇一些副作用較輕微的化療藥。當然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亦明白到效果可能會稍遜,但一切都是平衡利害的問題。
(2)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是現代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它針對涉及癌細胞生長和生存的特定分子,如異常蛋白及基因,如導彈鎖定目標般攻擊這些分子,從而達致消滅癌細胞或緩慢癌症惡化的效果,而對正常細胞的傷害較少。
但先決條件是病人的腫瘤要有可被針對的靶心,因此若有兩個病人患了同一種的癌症例如肺癌——A病人的癌細胞有某些基因變異,有了「靶」,便可以用針對這靶心的標靶藥;但B病人的腫瘤沒有這個靶,標靶藥便不能用了,只有選擇傳統化療。
標靶療效不是萬能,大多只令腫瘤受到抑制,不再繼續生長甚至縮細,並非想像中能把癌症治癒,更不能當做取代化學治療手段。但對長者而言,若身上的腫瘤適合用標靶藥,那便是一個好的選擇。
標靶治療帶來的副作用雖然比一般傳統化療少,但也不是沒有的。像化療藥物一樣,每種標靶藥也有其特有的副作用,不容忽視。例如一些會引起肚瀉、一些會有皮膚發炎等,甚至有些亦會令白血球、血小板下降,肝酵素提升,或高血壓等。
同時有很多新的標靶藥的價錢非常昂貴,在醫管局藥物名冊內屬自費藥物,就算有些被納入安全網有所資助,但如果不能通過撒瑪利亞基金/關愛基金的資助機制,病人(和家人)便可能要在財務上承擔巨大的壓力。
病人亦需要明白這些藥物很多時都屬紓緩性質,令病情受控制一段時期,有長有短,因應個別情況,不一定能根治,除非是用在某些癌症的輔助治療上。
(3)荷爾蒙治療
主要適用於治療乳癌及前列腺癌。
乳癌及前列腺癌是倚賴荷爾蒙滋潤而生長的。荷爾蒙治療透過抑制身體荷爾蒙的水平來減少癌細胞對荷爾蒙的敏感度以達到抗癌效果。
雖然荷爾蒙治療也有一些副作用,但比起化療就不算厲害,所以在治療長者病人的時候都此較適用。
(4)免疫治療
癌細胞能夠形成的其中一個特質就是它們能夠繞過自身免疫系統的偵查及攻擊。免疫治療的主要原理就是要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症,或是增強免疫系統識別癌細胞的能力,將其殺死。近年免疫療法大行其道,很多種癌症都可用,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heck point inhibitors)亦成為新趨勢。在某些癌症中,免疫療法比化療效果還要好,亦可和化療一同使用。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和化療不一樣,但亦不是沒有風險,因為始終牽涉到病人的免疫系統,如果產生問題(例如激烈反應),會對病人的健康甚至性命帶來威脅。
一般來說免疫治療的藥物亦較新而且昂貴(不在醫管局免費藥物名單之內,又或者不能通過撒瑪利亞基金/關愛基金得到資助),病人可能會有財務上的壓力。
整體情況
不過整體來說,我要強調一切治療都是平衡利弊和以病人的利益為依歸。我們現在常以一種「跨專業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 approach)去為病人作出詳細的評估,為他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王:非常感激董醫生的詳細解釋。
王:為了令我們的讀者更加明白,我想請曾醫生用一些實例來闡述。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發表的數字,在2019年香港榜首的三種癌症是肺癌、腸癌和乳癌。或者我們就以這三種癌症為例,請曾醫生和我們詳細分析(以一個50歲及一個75歲的病人作為比較)。
曾:好的。
王:首先我們講一講肺癌。
曾:在香港較常見的是肺腺癌。我們需要看一看病人有沒有基因轉變,如果有那就可以用適當的標靶藥。
長者通常心、肺、腎功能都較差,同時亦有較多血壓高等的健康問題。所以在藥物治療的劑量方面,我們需要特別小心、並按需要作出調節,同時亦需要格外小心監察。
舉一個例子,如果一位長者癌症病人的腎功能較差,就算我們覺得他可以接受一個標準治療,都需要在較短時間內(例如兩星期)作出詳細評估,確保沒有任何問題。
王:跟着就是腸癌。
曾:如果是早期的話,手術切除是最好的方案。但醫生要看一看長者病人可能夠承受得到,例如邀請麻醉科專科醫生作詳細評估。同時在手術之前亦可能需要作出格外的安排( prehabilitation ),例如找營養師教導他如何提高營養吸收量,令體魄更強健;又或是做適當的運動。
同時在手術之後更需要格外留意副作用。例如長者如有糖尿病,那麼神經反射方面的副作用就會較普通人嚴重。
王:最後就是乳癌。
曾:香港人的壽命很長,女士更是全世界之冠。年長的會較非年長的乳癌病人有更大比例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類別。
在很多情況之下,在開刀之前,醫生都會替病人進行「非手術治療」去縮小腫瘤,這可以是化療或是荷爾蒙治療。
如果病人是長者,醫生可能會建議她先接受荷爾蒙治療,但達至需要效果的時間相對於化療會較長(例如化療是三個月左右;而荷爾蒙治療則需要四至五個月)。
王:我們這本書是為照顧者而寫的,所以想請問兩位醫生有什麼忠告給我們的照顧者。
董:老人家很多時都不懂又或是願意表達,所以作為照顧者就需要有好的觀察力,例如見到老人家不想吃東西,便想他只是一時胃口不好、還是有其他健康問題。
化療的確會令病人的胃口不好,但是老人家不肯吃東西是否因為口腔疼痛,只是不肯說出來。所以照顧者要詳細詢問又或者自己小心觀察。
王:感謝董醫生,那曾醫生又有什麼忠告給大家?
曾:老人家本身因為各方面能力衰退情緒已不大好,患上癌症之後心情更差,甚至是抑鬱,照顧者需要耐心照料。
但是在努力照顧病人之際,照顧者亦要懂得照顧自己。我見過很多照顧者覺得作為子女,他們必須用自己所有時間去照料病了的父母,但是長期罔顧自己的需要,慢慢便會有消炎殆盡(burn out )的感覺,從而產生強烈的無力感。而當照顧者自己也沒有能力的時候,又怎麼可以繼續照顧病人呢?
所以我常常告訴照顧者一定要懂得「錫」自己,為自己適當爭取休息,這樣才有能力陪同病人作戰。
王:聽你這樣說我想到一句說話,就是「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今天非常感激兩位和我們分享了那麼多!
董、曾:不用客氣。
(於2023年2月定稿)
***************************
(1)事前做好準備工作
我們建議照顧者應該在帶老人家看癌症專科之前,先有系統地搜羅有關病人現時的健康資料,例如他有甚麼長期病患、在吃什麼藥、以往曾做過什麼手術、現在可有什麼大的健康問題、最近做過的所有檢查等。最好是有條理的把所有資料排列在一個文件夾內,到時提供給醫生檢視,令後者能很快的對病人整體健康狀況有一個透徹了解。
(詳情可參閱「治療渠道」部份下的:
6. 癌症病人/照顧者需要和主診醫生了解的事宜
7. 「病歷」建議表格
8. 「患病過程」建議表格)
(2)詳細和醫生了解病人的病情
之後便是和醫生詳細的了解病人的情況,包括病人患的癌症已到了什麼階段、有什麼治療方案、每種方案的優點與弱點、在選擇時有什麼考慮等等。
例如在治療很多早期的癌症時手術切除是第一個選擇,但是年老的病人能不能承擔附帶的風險,便要和醫生詳加理解。
值得欣喜的是隨着科學越來越昌明,可以提供的治療方案亦越來越多,例如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以早期肺癌例,除了手術外已有非侵略略性的立體定位電療可供選擇,就算是80幾、90歲的老人家若合適也可以接受治療。
又例如前列腺癌,以前需要做幾十次電療,現在有了更新和更好的影像定位技術,可能做五、六次已經足夠。這都大大提高治療的效益。
同時照顧者亦應該和醫生理解病人在治療之後的生活質素會如何,特別是自理能力。如果病人在治療之後需要特別照顧,那麼自己(和其他家人)可以如何作出安排。
(3)和病人解釋/討論和了解他的意願
照顧者在掌握所有資料之後便可以和病人詳細討論。
在討論中照顧者為病人提供多少詳細的資料會因人而異 — 要視乎老人家的理解能力和意願。例如:
照顧者要和病人詳細並坦誠溝通,了解他的想法(包括說出來的和不說出來的)。有時老人家的溝通能力較遜,可以令照顧者「炆憎」,在這種情況之下,照顧者應該理解並有耐性,盡量有同理心並避免有任何衝突。
有時病人和照顧者可能在選擇上意見分歧,大家便要理性的討論。如果到最後還是不能達成共識,那麼照顧者便應該明白生命始終是屬於病人的,雖然自己不同意他的選擇,但亦應該尊重他的意願。
希望在充分溝通之後大家能夠達到共識、選擇一個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之後便攜手同行。
(4)為往後的日子作出適當安排
作出決定之後照顧者便可詳細作出日後的安排,例如治療期間的交通、飲食、個人照料等方面的安排。如果家庭中有不同成員可以支援,便應該考慮分工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