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卓偉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訪問:王榮珍女士
資料整理:何仕揚醫生
陳皓欣醫生
程景謙先生
(節錄自「從公共衛生角度看癌症」文章)
梁:癌症其實可以說是很多不同疾病的統稱。就算是在我們身體的同一部分的癌症也可能是分成十多種不同的疾病,不過如果在有關部位均有一個異常細胞不受控繁殖和生長的情況,我們都會統稱之為癌症。
從整個醫學或公共衞生的角度而言,癌症多年以來一直是香港的頭號殺手,當中有部分癌症類別個案數目有持續下跌走勢,但亦有一些癌症類別的個案數字穩步上升,甚至乎近年於某些特定年齡群組中上升得更加厲害。
值得安慰的是,近年在預防癌症上,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及習慣,又或是在篩查及檢測方面,均有很大的進步。同時在藥物及治療方法,甚至即使要動手術作治療,亦可以縮小手術的規模,而在手術技巧上亦有了很大的進步。故此,今日最低限度有一半以上的癌病,是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去預防;即使遇到無法預防,而需要進行治療,在治療辦法上亦較以前進步 ,病人存活率以及生活質素均有所提升,讓我們可以有不少新的希望。
王:據了解癌症的起因是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可不可以解釋究竟人患癌症是「內在」(例如基因) 的因素強一些還是「外在」(例如環境) 的因素強一些呢?
梁:其實所有癌症都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內因,亦有來自外在的威脅。
例如在先天方面,某些人的家族病史,顯示了他們的基因較其他人有較大機會患上某些癌症。然而,始終需要有一些外來因素的刺激,才會令這些基因被啟動 (switched on),導致病人患上癌症。
總括而言,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基因,不能選擇自己的家族病史,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身的生活模式及習慣,並透過不同的預防措施,又或是早期檢測,將癌症的發病率減至最低。
王:可否談一談醫學界在抗癌方面多年來的發展?
梁:癌症這個疾病自古至今都存在,但說到我們真的能夠認知到這個疾病,以至理解其病因、進而利用外科手術、化療、電療等較為傳統的治療方式,都不過是這幾十年的事。
醫學科技日新月異,進步的步伐相當迅速,所以我們絕對不是過去數百年以來均知悉如何醫治癌症,而是到了近數十年我們才開始理解癌症是什麼一回事,跟著才逐步發展出不同的方法,直到現在我們才能對每一個個案進行精準治療——-首先透過外科手術,從病人體內拿出癌細胞作詳細基因及免疫測試和分析(例如是 生物標記(biomarker);癌症標記 (cancer marker)), 了解它們的構造以及是否存在不同的因素,進而透過適當的干擾方式,例如是透過免疫系統的干擾,又或是內分泌系統的干擾,以更加精準的方式去進行治療,避免像傳統化療般,用「以毒攻毒」的方式,在把癌細胞殺掉的同時亦嚴重傷害到正常細胞,導致較嚴重的副作用。
現在的治療方式較以往是更加精準(precise)、有規範(protocol)而細化(detailed) ,即使是在同一個器官的同一類型癌症,在不同病人身上,我們亦可以因應其不同的免疫功能、內分泌功能,以至癌細胞不同細胞組織的功能,為每一個病人度身訂造(personalised)一套專屬的療程。
王:既然香港的醫療系統水平很高,什麼癌症依然是頭號殺手?我了解大腸癌、肺癌和乳癌是頭三名奪去最多市民生命的癌症種類。
梁:都是同我們的生活習慣,例如我們的飲食,以及從小開始的環境因素有關。
香港過去的四、五十年是一個相當富裕的社會,所以在飲食方面可能不是太過均衡,較為著重肉類。同時市民生活步伐急促,飲食方面未必可以做到健康飲食,例如市民很多時會選擇快餐,在運動量、工作和作息方面又未必能夠做到最好平衡。
此外還有環境因素,例如大家都知道空氣污染是和肺癌有關的。同時,環境的污染及其中的一些毒素亦可以導致所謂的內分泌失常(endocrine disrupters),又例如某些食物成分可以對荷爾蒙平衡造成衝擊,亦可能與一些和荷爾蒙分泌有較大關係的癌症有關,例如乳癌、子宮癌和卵巢癌等婦女較常見的癌症。同時,飲食習慣當中肉類與蔬菜、纖維的比例,亦與大腸癌有關係。
此外,大家亦知道吸煙可以引致肺癌,其實吸煙與其他癌症亦有直接因果關係,例如膀胱癌。雖然現時香港十五歲以上吸煙者的佔比已經降至約10%,在全世界當中算是不錯的成績,女士來說是3至4% 左右,但男性的吸煙率始終比較高,甚至超過15%以上,有大幅下調的空間。吸煙是癌症的第一號外在因素,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將控煙工作做得更好。
此外,酗酒亦是一個不小的問題,在一個城市之中,一些商業娛樂及應酬,又或是個人的生活習慣,這亦會增加患癌的機會。在以上的多個方面,我們都有不少的改進空間。
王:很多人認為壓力是一個可能因素,照常理來看壓力當然是不好的。但從科學角度,我們是否可以說壓力導致癌症呢?
梁:在不同的科學文獻中,很多人均會說,壓力絕對是和疾病有關的,但是要確切的說壓力與癌症之間有一個直接的因果連結,需要有詳盡的科學依據,要做到是非常困難的。
首先我們談一談想求證的理論 :
理論是這樣,但是我們能不能有足夠醫學理據去證實呢?
要科研上證實一個理論,需要對參與者的情況進行長期而仔細的量度,但你試想導致壓力的因素何等複雜(工作上、家庭上、社交關係上等等);才能確定他的壓力情況與癌病之間的關係,在醫學上亦需要用隨機對照試驗 (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所以在醫學上未有肯定文獻,可以證實壓力去到甚麼水平,就會引發癌症。
王:不過話雖如此,在常理上大家都接受壓力對身體有負面影響,所以我們應盡力防止自己長期被壓力所吞噬。
梁:這個當然。減壓並不單是為了預防癌症,而是為了保持一個人整體的身、心健康。
但是要選擇正確的減壓方法。有些人會利用吸煙、酗酒、吸毒或暴飲暴食來減壓,以至其他不良習慣,這些都是非常不好的,除了會影響身體健康,亦會在心理或精神方面帶來傷害。
王:在抗癌工作上你認為香港做得如何?
梁:我們可從預防、及早診斷和適當治療等不同方面分析。
在預防方面,最重要而具體的工作,就是控煙。如果這個工作做得好,很多類別的癌症發病率都會相應下跌。
其實香港在控煙方面做得不錯,成年人口吸煙率大概是10%,這在先進國家已是不錯的水平,但是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將這個百分比降低,這是一場需要持續去打的仗。比如在控制傳統捲煙(俗稱煙仔)方面,其中仍有改進空間,香港現時徵收的應課稅率還未達到世衞的標準 (70%),而課稅是單一最有效的控煙措施。近年來更多了電子煙、加熱煙等產品,其更大的禍害是令年青人更容易接觸煙草甚至上癮,直到現時香港還沒有法例去管制,希望立法會能夠在今個會期內盡快立法。
而在個人層面,一個人應該從健康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和適當運動方面來減低患癌的機會。其實從公共衞生角度看,這些原則用來預防所有慢性疾病都是非常恰當的。
在及早診斷方面可以分為群眾和個人的層面。
群眾的層面就是從宏觀來看,什麼疾病進行人口篩查(screening)是最值得的。人口篩查就是篩查還沒有病徵的人,希望能夠找到他們患癌的先兆或者是前期病變(所謂 cancer precursors),並及早採取行動。
不同的癌症有不同做法,在大腸結腸癌方面,我們已經清楚知道無論是隱血檢測或是透過大腸、結腸內窺鏡進行檢查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而政府亦已開始提供。
在乳癌方面大家亦同意篩查是有效的。不過由於在流行病理學上西方女性和東方女性是頗為不同的,所以有較多事宜需要考慮,例如是從什麼年齡開始做篩查、應該怎樣進行、是所有人都需要接受篩查,還是需要經過一個初步風險評估才做等。有關本地的論據已經做好了一個報告並已發布,希望可盡快落實。
在預防子宮頸癌方面,已知道PAP SMEAR(子宮頸抹片檢查)和HPV疫苗是有效的預防方法,不過在這方面政府暫時還未提供資助,需要市民作自費檢測。
肺癌方面,在吸煙群組進行低劑量但精準度高的電腦掃描篩查,及早發現疾病並進行治療亦是可以減低死亡率的方法。
(於2021年5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