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更新:蘇子謙醫生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註冊中醫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委員
簡介:
在這篇文章中蘇子謙醫生為我們介紹中醫如何治療乳癌。
甲、概況 (包括器官、系統、中醫和西醫詞彙上的使用和分別)
乙、病因/症候/確診
丙、治療方法
乳癌以中老年女性患者為多,近年來開始有年輕化趨勢,大部份乳癌和雌性荷爾蒙有關,亦有部分是因為遺傳因素影響,乳癌與西化及高脂肪飲食模式和酒精亦有一定關係。中醫認為乳癌和情緒憂鬱和緊張有關。
不少乳癌患者無症狀,而在體檢時才發現。多數患者是經過自我檢查,發現乳房有腫塊求診而發現到乳癌的。
約半數病人的乳腺癌位於乳房外上象限,約20%位於乳暈區。
所有乳房腫塊都應重視,予以進一步檢查,包括乳房影像學檢查或細針抽吸活檢等。
乳腺癌約75~80%是浸潤性導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10%是浸潤性小葉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二者的生物學行為相似,在乳腺癌中惡性程度較大。
其他組織學類型的乳腺癌有乳頭狀癌、管狀腺癌、囊腺癌、黏液癌、印戒細胞癌 (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 、髓樣癌、大汗腺癌 (aprocrine carcinoma) 等。
《格致餘論 ‧ 乳硬論》提到:
「若夫不得于夫, 不得于舅姑,憂怒鬱悶,昕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如大棋子,不痛 不癢,數十年後方為瘡陷,名曰奶岩,以其瘡形嵌凹似岩穴也。」
生活上人際關係不佳,情緒上憂怒鬱悶,日積月累,造成身體脾氣與肝氣氣滯或橫逆,久而令乳癌生成。由此可以看到,中醫古代已將情志病因視為重要因素。
乳癌在中醫醫學著作中有廣泛的記載:歷代文獻中常提到「乳岩」、「乳石」、「乳核」 或「奶岩」。如《外科大成 ‧ 分治部上癰疽》 中提到:
「乳岩,亦乳中結核,不紅熱,不腫痛,年月久之,始生疼痛,疼則無已,未潰時,腫如覆碗,形如堆粟,紫黑堅硬,穢氣漸生。已潰時,深如岩穴,突如泛蓮,痛苦連心,時流臭血,根腫愈堅,斯時也五大俱衰,百無一救,若自能清心滌慮以靜養,兼服神效瓜蔞散、益氣養榮湯,只可苟延歲月而已。」
因為情志不遂,使經絡氣停滯,聚成痰核,初起小如豆大,經年累月後大如覆碗,後更有潰爛出血,預後不佳,指出乳癌病機為痰核。後期患者因為腫瘤損傷氣血,可見乳癌走勻全身,引起各種的骨痛,又或乳癌轉移到肝臟引起肝臟衰竭等等症狀 ,所以晚期患者常見氣血虧虛的狀態,身體十分虛弱。
早期乳癌患者一般應該先接受手術,然後再按病情需要決定是否進行化療或者是荷爾蒙藥物治療。部份乳癌體積較大又或者是受到淋巴轉移的病人,很多時需要接受乳房放射治療 (即俗稱所謂放療) ,去減低局部復發的風險。
早期的乳癌患者,以手術切除腫。
中醫藥在早期乳癌中一般起著輔助性的作用,大多用於減低手術、化療又或者是放療的副作用。有部份患者亦會利用中藥來提升白血球,從而能夠順利完成化療療程。
當乳癌浸潤到其他附近組織手術不能切除,又或者乳癌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此時可利用中醫藥進行紓緩性的治療。部份患者有著不同的併發症,例如是腫瘤引起的骨疼痛,可利用中藥止痛。又例如癌症有腹水和肚水,可利用中藥利尿去濕紓緩這些拼發症。
乳癌經過各種西醫治療後,癌細胞雖然已經消失,但很多時病人的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等體質致病因素並沒有消失,再加上不同癌症治療遺下不少副作用,例如脫髮、手腳麻痺、骨髓抑制、長期肚瀉等等。此時可利用中醫藥調理身體、改善致癌的體質,並且處理各樣副作用。很多時病人在這階段需要接受長期調理。
初期的乳癌,只有乳房腫塊脹痛屬於肝鬱氣結凝,治療上可利用逍遙散(柴胡、白芍、當歸、白術、茯苓、甘草、薄荷、煨薑)加減。
病情
熱毒壅結臨床上可以見到乳房紅腫熱痛,甚至潰爛流膿需要配合清熱解毒。可用五味消毒飲(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減。
晚期患者氣血兩虛,可用含有人參、熟地、當歸的八珍湯治療。
中醫治療乳癌一般會加入一些抗癌中藥,抗癌中藥大多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抗癌中藥宜數味聯用,並且每1~2個月進行更換。
適用於乳腺癌的抗癌藥有敗醬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石見穿、沒藥、艾葉、山慈菇、蒲公英、知母、生苡仁、喜樹、白英、青黛、青蒿、絞股藍、夏枯草、薑黃、王不留行、郁金、八月扎、瓜蔞、浙貝母、牡蠣、海藻等等。
當然無論你用任何的抗癌中藥都要配合病情和體質,按中醫藥理論使用。
(於2021年1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