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更新:徐凱教授
浸會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教授
簡介:
在這篇文章中徐凱教授為我們介紹中醫如何治療胃癌。
甲、概況 (包括器官、系統、中醫和西醫詞彙上的使用和分別)
乙、病因/症候/確診
丙、治療方法
胃癌是發生在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消化系統癌症。任何年齡均可發生,50~60歲高發。
香港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六。胃癌發病,男性多於女性。
中醫曾將胃癌歸屬於:積聚、胃脘痛和反胃等疾病範疇。199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病名診斷國家標準,中醫亦診斷為“胃癌”。
西醫認為:年齡在四十歲以上,平素吃得太鹹或經常進食醃製食物、高脂肪飲食或少吃蔬果及纖維素、家族遺傳、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缺乏維他命B12導致貧血、胃部曾動手術、慢性胃病(如胃酸缺乏症、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以及吸煙和過量飲酒是胃癌危險因素。
中醫認為:胃癌病因主要是情志失常和飲食不節,還與先天稟受和後天久病、勞傷有關。情志失常指長期憂思惱怒,情志不遂;長期飲食不節或飲食不潔,如暴飲暴食,喜食零食,嗜食肥甘厚膩、煎炸油膩、燒烤和醃製食物,喜食甜食、鹹食和長期食用剩菜剩飯。
胃癌還與煙酒、體質、稟受、勞傷和胃的舊病等因素有關。以上眾多因素長期反復傷害胃氣,胃氣化失常,既可導致痰、濕濁和瘀血等病邪內生,又可導致胃精氣結聚,變異成癌。內生病邪與癌結聚,日漸增大,生成胃癌。
早期胃癌70%以上無明顯症狀,或有上腹飽脹和隱痛、泛酸、噯氣、噁心,食欲減退等。進展期胃癌有上腹飽脹感,厭食、噁心、嘔吐、腹瀉、消瘦、疲倦或貧血等。胃癌疼痛常為咬齧性,與進食無明顯關係;潰瘍性胃癌,疼痛進食後可以緩解。賁門部癌有劍突下不適、疼痛或胸骨後疼痛,伴進食梗阻感或吞咽困難。胃體部癌腹脹、腹痛出現較晚;胃竇小彎側癌,上腹疼痛症狀出現較早;當腫瘤涉及幽門時,可引起噁心、嘔吐和腹脹等幽門梗阻症狀。胃癌還會有便潛血或黑便。
西醫治療0到Ⅰ期胃癌,以手術或內窺鏡治療為主;Ⅱ和Ⅲ期,手術治療加術前或/和術後輔助化療,也可術中腹腔化療;Ⅳ期,化療為主,必要時輔助放射治療,有適應症的可以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
中醫治療胃癌適用於術後預防復發,化療和靶向藥治療期間和之後的減毒增效治療。
晚期胃癌不適於手術、化療和靶向藥治療的,可以中醫藥治療為主。
中醫治療胃癌遵循整體觀和辨證觀,謹守病機;扶正祛邪為基本治療原則;補益氣血、調理臟腑功能,為扶正治法;疏理氣機、化痰軟堅、活血散結和攻毒削癌,為攻邪治法。晚期進展慢的胃癌也可給予中醫緩治法,如中藥丸劑、散劑,針灸、外敷、情志和氣功療法等綜合治療方法。
(註:部分資料來源:香港衛生署網站、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和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有限公司網站。)
(於2021年9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