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麟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醫務總監及腦神經科組召集人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訪問:王榮珍女士
資料整理:歐陽畹華女士
簡介:
針灸在中醫來說源遠流長,近年來在國際上亦有西方醫學界接受利用針灸替病人舒緩症狀,比如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或是幫助中風病人的康復。在這篇訪問中,劉玉麟醫生和我們分析西醫如何理解針灸治療,並特別在針灸如何舒緩癌症治療副作用方面作出解釋。
第一部份——定義
第二部份——從解剖學角度探討針灸
第三部份——從西方醫學看針灸的成效
第四部份——針灸於癌症病人的用途
第五部份——接受針灸治療可有風險
第六部份——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
王:針灸在中醫來說源遠流長,近年來在國際上西方醫學界亦接受利用針灸替病人舒緩症狀,比如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或是幫助中風病人的康復。
那麼從西醫角度我們可以怎樣理解針灸治療?今天我非常榮幸邀請到劉玉麟醫生接受我的訪問。劉醫生多謝你。
劉:不用客氣。
王:劉醫生,你是一位腦神經科專科醫生,亦從事中西醫藥結合的研究,可不可以和我們說說你為何對這方面有興趣?
劉:作為醫生我們最希望的是能夠幫助到病人。在我日常工作中常常接觸到一些中風的病人,其中有急性中風需要立刻治療的、亦有在治療完結之後需要康復的,他們均面對不同挑戰,例如癱瘓、失眠、大小便問題等。從西醫的角度我們只能夠給予適當的藥物,但也不是太能解決問題。
我有不少病人在接受西醫治療之際、亦同時接受中醫治療,從觀察他們的進展,我理解到中藥治療亦有一定的效用,所以就產生研究的興趣。
王:可不可以解釋一下一些重要名詞。
第一個當然就是「針灸」,據我理解「針法」和「灸法」是不同的。
劉:我並非一名中醫師,不過從臨床研究了解,針灸就是用針刺入病人的穴位,當然中醫師是經過望、聞、問、切之後才決定如何施針。而「灸」則是以艾草或其他中藥通過熱力刺激穴位,同樣有治療的作用。
王:針灸在西醫的名詞是 acupuncture ,還有一個名詞是「acupressure」,這又是什麼?
劉:這是通過按壓去刺激穴道期望帶來治療效果。
王:中醫說針灸是刺激穴道,那麼從西方解剖學角度又如何解釋?
例如中醫常說經絡;西醫則說neural system, nerve endings, sensory functions, brain………
請問兩者之間的異同?
劉:從西醫解剖學來看人體的結構是非常清楚的,例如器官、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等。而中醫的經絡系統則完全不同。如果你將兩者(經絡、神經系統)描畫在人體模型上,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現在有興趣的是兩者之間有沒有相近的地方。
一個例子就是中醫師會用經絡來解釋一個人的腦部怎樣控制/影響身體器官/功能。
從西醫角度來看,我們偶然也會看見一些病人在腦部受到創傷之後,很快便心臟也出現問題,從腦神經學來解釋是腦和心臓之間的神經網絡可能有一些聯繫。
這就令我們思考是否腦部和心臟之間也有一些一如中醫所說的「經絡」。如果是的話,那就能解釋為什麼中醫在病人一個部位施針就可影響到他的其他部位,例如在腹部施針就可影響到肢體。
我們需要做更多研究才可了解或證實西醫所說的神經系統和中醫所說的經絡系統是有互通的地方。
王:可否從西方醫學角度和我們解釋一下人的神經系統。
劉:簡單來說,最重要的是中樞神經系統,這包括大腦、小腦、腦幹和脊椎神經。
之外就是周端神經系統,這包括從脊椎神經走出的神經線,控制我們不同部位的郁動。比如我想和你握手,那麼我的腦部便會指揮我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周端神經系統等作出適當的反應/協調,才能做出這一個動作。
王:這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就是英文所說的「voluntary」,但有一些是我們自己不能控制的(「involuntary」)。
劉:那就是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比如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我們的胃部會自動接收食物和分泌消化液;又比如我們如果精神緊張腹部便會感到不舒適等。
王:中醫常常說「血氣」,和西醫所說的循環系統(Circulatory system)可有任何關係?
劉:我相信西醫所說的循環系統和中醫所說的血氣不是相同的,但也可能有某些聯繫。例如一個人的循環系統如果不好,中醫也可能說他的血氣不佳。
王:請問在循證醫學的角度,可有客觀數據證實針灸的確有效?
劉:在過去10多20年,無論是從質和量方面,中醫界都能證實針灸對治療疾病有功效。
有很多優秀的中醫研究都是以針灸作為主題,以循證醫學的原則去設計和執行研究方案,比如在做研究之時,除了是使用真的「針」之外,也會用一些「代替針」(sham needles)去刺激病人的穴位作出比較。在outcome measures 方面也做得好,這都令西醫接受這些研究報告有相當高的可信性。
王:用「代替針」這個方法,有些像西醫臨床實驗用的「雙盲」方法(double blind randomised trial )。
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中醫落針的地方未必是病人有問題的地方(所謂病灶),那麼訊息是怎樣傳達的?換句話說就是 Transmission mechanism 如何,從西醫角度怎麼看?
劉: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領域,西醫和中醫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在西醫方面,醫生是以病人的解剖學(anatomy)、病理學(pathology)等為治療基礎,而當我們的物理治療師替病人進行治療時(例如電擊),他們也是根據神經系統去設計。而中醫師則是根據他們從望、聞、問、切所得的資料,在多角度分析之後去決定如何為病人施針。
王:請問在治療那些疾病方面針灸特別有效?
劉:在中風、痛楚管理和舒緩癌症治療副作用方面都有好的成效。
這都是一些慢性疾病,影響病人的時間可以是以月甚至是年來計算,很多時候西醫都是是束手無策。我們希望如果可能的話,中醫師能夠以針灸為病人帶來某程度上的改善。
王:在我們討論癌症病人方面之前,我想向你請教一下針灸於中風治療的角色——因為這個疾病也實在是困擾着很多人。
劉:在香港除了西醫治療外,中醫治療(包括針灸)也可提供協助。
舉例病人如果因為中風而有吞咽困難,除了西方醫藥的言語治療介入之外,中醫治療亦可提供協助。
我們和中文大學護理學院曾進行研究,顯示很多膊頭有脫較問題和痛楚的中風病人,在接受中醫治療(包括針灸)之後情況得到改善。
之前醫院管理局亦曾邀請中文大學醫學院覆檢全港十八間醫管局核下診所有關中風病人的數據,我們發現如果病人除了西醫治療之外,還接受中醫藥治療(包括針灸治療),那麼無論是在復發或死亡率方面都有較佳的表現。
王:我們的手冊是寫給癌症病人的,當然希望詳細討論針灸於癌症病人的用途。
請問在癌症病人的旅程中,針灸可以如何發揮作用?
劉:其實在整個旅程中針灸都能夠幫助舒緩,這包括在治療前病人可能已有一些不適的地方;在治療期間(例如化療、放療)病人會遇見一些副作用,這是因為治療除了殺掉癌細胞之外,亦會傷及正常的細胞。舉例治療肺癌、腸癌和乳癌的一線化療藥物均會帶來不同副作用;而在治療完結之後病人亦可能面對一些後遺症(例如疲倦)。
王:提到化療病人可說是聞風色變。現在我們討論一下一些化療帶來的常見副作用,和針灸可以如何幫助舒緩。
第一就是神經損傷(neuropathy )。
劉: 神經損傷的確是一種最常見的副作用。
如果神經損傷的問題真是嚴重的話,病人可能需要暫時停止治療。在西醫方面我們雖然能夠給病人一些神經止痛藥但效用不大。而我們發現在某些情況針灸是可以幫到手的。
王:神經損傷最常見是發生在手指和腳趾,請問這是為什麼?
劉: 人的手指和腳趾(還有面部)是神經線最密集的地方,目的是接收不同訊息(sensory function ),所以當化療藥物破壞神經線的時候,這些地方的影響最大。
王:之後便是痛楚。
劉:在痛楚管理方面如果能夠中西醫結合是可以處理得較好的。
首先我們要理解痛楚背後的原因,這可能是因為腫瘤本身侵襲到神經線,而我們的神經線是負責感覺和接收信號的。如果神經線受到影響可能有腫脹/痛楚的情況,西醫可以用藥物去處理而中醫就可以用針灸去舒緩。
王:請問這些現象是短期的或是長遠的?
劉:那亦要看問題的成因。如果是腫瘤破壞神經線,那麼影響可以是持久甚至是永久的。雖然人的腦部很聰明,會努力去作出調教,但問題依然可以長久存在。
王:當我們說腦部會作出調教或是適應,這是指長出新的神經線抑或是現有健康的神經線去「補位」,英文有一個名詞是 neuroplasticity。
劉:相信大家都同意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一定包括愛因斯坦,但根據研究他也只不過是用了自己10至20%的腦能量,所以人的腦部是有很大的儲備( reserve )的。
舉例一個人因為中風而令腦部一些細胞死亡,那麼腦部其他健康的細胞就會企圖去彌補不足,這些健康的細胞本來的職責並不包括死去細胞原本的工作,但它們也會盡力去彌補,這就是neuroplasticity。
又例如觸覺細胞本來是幫助我們遇見危險的時候作出反應,舉例碰到熱的東西就會懂得縮手。但是如果觸覺細胞出了問題,明明沒有刺激或危險卻發出痛楚的感覺,那麼我們的腦部就會慢慢作出調教、企圖減低甚至熄滅這些訊號。
王:另外一些常見的副作用就和我們消化系統有關,包括沒有胃口、嘔心甚至嘔吐。
劉:是的,我們常說在「吊針」的時候病人沒有什麼問題,反之在之後就會有嘔心、嘔吐等。從西醫角度我們會用止嘔藥去幫助病人;而從中醫角度就可以用針灸去舒緩。
王:另一副作用就是疲倦,有些病人告訴我,他們真是像手機沒有叉電,什麼氣力也沒有。
劉:疲倦這個現象在很多慢性疾病中都會出現,這是因為在病人身體之內,真的是有一個戰爭在進行中——在患癌症的病人角度就是和腫瘤打仗;而在患老退化症的病人角度就是要做些小事情都要花費很多腦能量,故此便覺得非常疲勞。
面對這問題西醫可以說是束手無策。雖然有一些藥物可以帶來一些刺激,但我們都不建議用,因為會帶來副作用。
而這時候如果病人想接受針灸治療我們也是贊成的。
王:除針灸之外我理解太極和氣功也可以幫到手。
劉:我也常常鼓勵病人做太極和氣功,因為這是不需要任何用具或是很大的空間,只要病人自己有恆心和得到專業人士指導,就可以幫助解決問題。
之前我到內地的醫院作交流,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早上八點的時候,護士會叫所有病人(如果能力可以)走出走廊,做一些中國特色的運動,例如太極和氣功。
王:以上談了很多針灸帶來的好處,那麼轉過話題,就是針灸可會有任何風險?例如是針是否會刺破皮膚下的動脈或靜脈?
劉:我的理解是不會有太大風險。
當然理論上施針的時候針穿破皮膚會帶來出血和發炎的風險,但是現在中醫師所用的針都是一次性的(disposable ),所以大大減低發炎的機會。
如果病人有某些問題或是服用某些藥物(例如是簿血藥)那便要小心處理,但也並非完全不能接受針灸治療,病人應該和自己的醫生/醫師討論。
至於針是否會刺破血管方面,其實中醫師在針灸時所用的針是非常幼的,比我們平常打針的針還要幼,而且除了特殊情況之外,插入的深度也只是皮膚表面和肌肉表層,不會太深的,所以刺破血管的機會很低。
我還想一提的是少數人在接受針灸的時候,可能會有昏眩的感覺,所以病人在接受治療的時候應該躺臥着或是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那便不會有危險了。
王:我知道在中文大學有一個中西醫醫學研究所,可否談一談這方面的工作?
劉:由於中文大學既有西醫醫學院亦有中醫學院,我們就希望結合兩者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療。在過去多年我們的研究包括中風、腫瘤、功能性腸胃疾病等多個領域。
而在為病人治療方面,我們的診所提供腫瘤、中風等治療,其中亦包括針灸治療。
我覺得一個最好的地方就是這樣我們有一個中西醫交流的平台——作為一個神經科專科醫生,如果我覺得中醫治療能夠幫助到一個病人,我會轉介他去看中醫;而相對如果中醫發覺病人可以受惠於西醫治療,他亦可以轉介給我們。
王:聽到有這麼多新的發展,真是感到非常鼓舞。
今天很感激你接受我的訪問,分享了那麼多。
劉:不要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