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秀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院長
訪問:王榮珍女士
資料整理:穆斐文女士
曲廖秀芳女士
甘秀雁女士
簡介:
中醫是如何治療癌症的呢?在這篇文章中,林志秀教授為我們詳細解釋中醫是如何理解癌症;而理解之後治療癌症的基本原則又是什麼,特別是在扶正祛邪和紓緩癌症副作用方面有詳盡的解釋。
第一部份——中醫如何理解癌症
第二部份——中醫治療癌症之基本原則——扶正袪邪
第三部份——中醫如何紓緩癌症治療之副作用
第四部份——康復後的處理和如何防範復發
第五部份——針灸或其他外用治療
王:很多癌症病人在接受西醫治療之時,亦想同時接受中醫治療。
今天我很高興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所長林志秀教授和我們談一談這方面的問題。
感謝你教授。
林:不要客氣。
王:可否和我們解釋一下從中醫角度,怎麼看癌症這個疾病?例如它的成因?
林:「癌症」是各種惡性腫瘤的總稱,它包含各種不同種類的腫瘤,如香港十分常見的肝癌、肺癌、乳腺癌、大腸癌、鼻咽癌等。中醫認為,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身體的臟腑氣血虛損為本,多種病理性產物如痰濕瘀毒互結為標,逐漸積聚為腫塊的結果。這裡所說的痰濕,是人體臟腑功能異常,水液代謝障礙所產生的病理性物質。瘀,即瘀血,為血液運行障礙所產生的病理性物質。
當然,不同的癌症,其具體的病因也有不同,但從中醫宏觀角度來看,一個人如果臟腑正氣不足,痰濕瘀互結,身體內便容易形成癌腫。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身體正氣充足(就如西醫所說的免疫力強),就算有一些不利的因素的影響,例如惡劣的生活環境,或是接觸到致病的病菌,我們亦不會患病。反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我們身體患病的原因,是因為身體的正氣(抵抗力)虛弱的結果。
王:請問中醫和西醫在治療癌症方面有那些最大的分別?
林:主要有兩方面的分別。
對於惡性腫瘤,西醫治療主要目的是消滅癌細胞,所用的手段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化學療法,以及近來發展起來的標靶藥物治療和免疫治療等等。雖然西醫治療癌症的手段五花八門,但其最終目的是消除腫塊,消滅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其著眼點是病人患癌的局部。而中醫在治療癌症時,注重整體觀,強調「固本培元」,幫助提升病人的抵抗力,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主要著眼於患癌的人。換句話說,西醫是較為organ based或disease based,而中醫則是較為「全人」(holism)。
我覺得中西醫治療癌症的措施各有優缺點,若能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將會取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王:請問從中醫角度是怎樣治療癌症的?
林:以香港現在的醫療環境,癌症的治療,除非是特殊情況(例如病人年老或特別虛弱),一般是以西醫治療為主,輔助以中醫中藥治療。很多病人都是在做完手術、或接受過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之後,身體變得虛弱,而來尋求中醫調理;又或是在治療期間,請中醫師提供一些方法去減低西醫治療的副作用。據統計,在本港的癌症患者中,超過八成都接受不同程度的中醫藥治療和調理。同時亦可以幫助癌症病人紓緩西醫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使患者能有較強的體魄和好的生活質素來面對患疾。
具體來說,中醫治療癌症的的基本原則,就是「扶正祛邪」。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扶正」是最重要的策略。所謂扶正,也稱固本培元,即是扶助人體的防禦能力,來對抗邪氣,促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的正常功能。具體操作上,中醫師可以根據患者的臟腑功能失調情況,以及氣血陰陽虧虛的不同而採取針對性的調理方法。按照病人的症狀,中醫就會為其作適當的調理,例如為病人調理氣、血、陰、陽等。
王:可否為我們深入淺出的解釋一下,因為這些中名詞都是我們常常聽見的,但卻不大理解。
同時可不可以在每一個部份都告訴我們一些中醫常用的藥物,令我們在看藥單的時候有一個概念?
林:好的。先解釋我們常聽到的中醫名詞「氣」。氣是中醫特有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西醫學裡是沒有這個詞的,也沒有這個概念。
王:如果要翻譯,「氣」的英文是不是energy?
林:準確來說是bio-energy或vital energy,現在在很多英文中醫書籍中常翻譯為chi,是中文「氣」的拼音。
中醫學中所說的「氣」,是指構成我們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它同時也是維持我們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人體的氣,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包括防禦作用、推動作用、溫熙作用、固攝作用和營養作用等。人體如果沒有氣,人體便會喪失賴以維持生命的生理功能。如果一個人的「氣」不足,便會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症狀,例如面色蒼白、呼吸短促、怕冷,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
在中醫學治療學中,我們用補法來治療一些虛弱的症狀,身體中的氣血陰陽不足,可以用補法進行調理,氣不足則補氣,血不足則補血,以此類推。
「氣虛」便需要補氣;常用的補氣中藥包括:人參、黃蓍(又稱北蓍)、黨參、太子參、茯苓、白朮、淮山藥等。
王:那麼「血」是不是指西醫的循環系統?如果病人「血虛」又可以如何「補血」?
林:中西醫對「血」的認識基本相同,都是指在血管裡流動的紅色液體。血是構成我們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它富有營養,且具有滋潤作用。如果一個人的「血」不足或虧虛,便會表現出一系列臨床症狀,例如面色萎黃無華、頭暈心悸、失眠健忘、肌膚乾燥、肌體麻木等。
「血虛」就需要補血;常用的中藥包括:當歸、熟地黃、阿膠、白芍、大棗、雞血藤等。
王:那麼「陰」又是什麼?
林:中醫用陰陽將人體內各種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物質加於區分,把具有能化生血液、具有濡養和抑制陽熱作用的物質,稱為「營陰」或「陰分」。將具有固護、溫熙機體作用的成分,稱為「陽氣」。
如果一個人「陰虛」,便會出現不同的臨床症狀,如形體消瘦,口乾咽燥,潮熱盜汗,大便乾燥,小便黃短等。
我們可以通過「養陰」的方法來治療陰虛的症狀。常用的中藥包括沙參、麥冬、天冬、玉竹、石斛、天花粉、桑椹子、女貞子等。
同理,如果一個人的「陽氣」不足,可以出現相反的臨床症狀,如怕冷,面色白,四肢不溫,口淡不渴,大便稀爛,小便清長等。
我們可以通過「補陽」的方法來糾正陽虛的狀態。常用的中藥包括鹿茸、肉蓯蓉、淫羊藿、巴戟天、鎖陽、補骨脂、菟絲子、肉桂等。
王:所以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的身體缺乏什麼、就補什麼?
林:是的,補法即是缺什麼就補什麼。其實中醫的治療法則是簡單而直接的,可以說是「大道不繁」。
王:請問「袪」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而「邪」的意思又是什麼?
林:中醫學所說的「祛」,即是驅除的意思。「邪」是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癘氣(具有傳染性的病因)、飲食失宜、七情內傷、勞逸損傷、寄生蟲、外傷以及病理性代謝產物(如痰飲、瘀血、食積)等。
王:那麼我們如何「祛邪」?在癌症患者中如何體現?
林:「祛邪」為中醫治療的一種重要手段。簡而言之,即是將令我們致病的邪氣驅除出體外。
在中醫來說病人如果有癌症,通常便會出現「痰瘀互結」的情況。「痰」就是人體水液代謝障礙的產物;而「瘀」就是血液運行障礙的產物。「互結」的意思就是痰和瘀血互相結聚在一起而形成了有形的腫塊。其實這些都是一些病理性的產品,翻譯成英文便是pathological products,這些產物是身體臟腑機能障礙的產物,但它們反過來又會擾亂身體的臟腑功能而產生新的疾病。
王:那具體上中醫可以怎樣治療病人?
林:針對痰瘀互結的病理產物,中醫師就會以「化痰」、「軟堅散結」、「散瘀」、「消腫解毒」等手段來治理。
「化痰」就是祛痰或消痰,主要針對痰証的治療方法。常用的化痰藥物包括浙貝母、川貝母、陳皮、半夏、瓜蔞皮、竹茹,膽南星、桔梗等。
「軟堅散結」就是用具有軟堅功效的藥物來治療痰濁瘀血等結聚有形的病證,是針對癌症腫塊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軟堅散結的藥物包括海藻、昆布、半夏、牡蠣、天花粉、山慈菇等。
「散瘀」就是活血化瘀,即使通暢血液運行,消散瘀血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有紅花、桃仁、川芎、赤芍藥、三棱、莪術、當歸尾、丹參等。
至於「消腫解毒」方面,癌症和各種身體器官發炎時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腫脹現象,所以中醫就會用清熱解毒消腫的方法來治理。常用的藥物包括薏苡仁、澤瀉、豬苓、車前子、腫節風、益母草、蒲公英等。
王:正如剛才所說西醫治療癌症主要的手段就是殲滅癌細胞,例如是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那麼在中醫方面,會不會除了「固本培元」之外,亦會用一些藥物去殺掉癌細胞?
林:有的,在中醫治療癌症的臨床實踐中,在扶正固本的同時,常常會同時應用一些具有抗癌功效的中藥來對抗癌症本身。在治療癌症的處方中常常會加入一些具有抗癌藥理活性的中藥,例如半枝蓮、七葉一枝花、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山慈菇,石打穿等。這些藥物大多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能。中藥藥理研究表明,這些藥物中含有一些能阻止癌細胞分裂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化學物質。
不過在殺滅癌細胞方面當然是西醫放化療的治療更為迅速和有效。而且當我們說這些中藥具有抗癌功效,是基於長期的臨床觀察和實踐經驗,在未來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循證醫學的方法來證實其抗癌藥效。
王:了解中醫在紓緩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方面也有一個重要的角色。
王:在電療之後病人有很多副作用,中藥可以怎樣幫助?
林:我們就以一種頗為常見的癌症—鼻咽癌—為例討論一下。
病人在進行電療之後,很多時會出現味覺受損的情況;而病人的唾液腺和眼淚分泌系統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使口腔和眼睛變得非常乾燥,皮膚方面也因電療的能量造成燒灼傷、頸部皮膚會變黑、乾燥和脫皮等現象。這些現象中醫辨證為氣陰兩傷。治療上中醫師就會以「養陰益氣、清熱解毒」的方法去幫助病人,常用沙參麥冬湯來進行調理,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王:病人在化療之後很多時都要面對很多副作用,例如白血球紅血球數量減低;嘔吐;和外周神經損傷等。
或者我們談一談在已談到的副作用方面,中醫可以如何幫得上忙。
林:好的。
王:病人在每次化療之前,醫生都需要病人檢查白血球和紅血球的水平。如果水平太低,便可能需要暫停治療,這樣會影響療程的順利進行。請問中醫師可以如何協助?
林:化療引起的白血球和紅血球的水準過低,屬於中醫所說的氣血兩虛證。我們會用益氣補血類中藥替病人調理,這些中藥具有增加紅血球和白血球的生長功能。
最常用的中藥方劑叫做「八珍湯」,該方由四君子湯和四物湯合併而成。四君子湯含有人參、茯苓、白朮和甘草,而四物湯則由熟地黃、當歸、川芎、赤芍等組成。另外,花生衣、黃蓍、雞血藤和牛角腮亦是經常包括在處方裡的。這些中藥在臨床應用上,能改善癌症患者因化療引起的白血球和紅血球降低。
王:嘔吐是一種最常見的化療副作用,雖然現在在控制嘔吐方面西藥有很好的成效,不過依然想問在中醫藥方面可以如何處理?
林:化療所引起的嘔吐症狀,中醫認為是化療藥物損傷腸胃功能,導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的結果。治療上常用的是「小半夏湯」,該方是由兩種中藥組成,即是半夏和生薑,該方具有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治療各種嘔吐都有較好的效果。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半夏有小毒,要按照中醫師指示才可安全服用。
王:在化療之後,很多時病人都有一種名為「神經損傷」的副作用,請問中醫藥在這方面可否提供紓緩的方法?
林:某些化療藥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傷患者的周圍神經,造成周圍神經損傷病變。症狀多集中在手指和腳趾部位:包括麻痹和感覺遲鈍,對冷熱溫度的感覺不靈敏,同時還有刺痛,灼熱和觸電感。
這些臨床症狀持續時間可長可短,有些病人在抗癌藥物治療完成後不久,症狀即告消失;但有些病人則可纏綿一段時間(以數月或年計),而少數嚴重者,更可能不會完全消退。
在治療周圍神經損傷方面,中醫主要運用針灸進行治療,紓緩患者的疼痛、麻痹和針刺樣不適的感覺。文獻資料表明,針刺療法對周圍神經損傷具有較好的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王:那麼在康復以後又怎樣?又如何盡量防範癌症復發?
林:預防癌症復發,其主要的原則和措施和癌症的治療一樣,還是「扶正和祛邪」,即使病人康復,還需繼續維持好的體魄,那就是「扶正」。如果還是有復發的可能,那便需要繼續「祛邪」。
中醫師會根據臨床症狀的不同,患者體質的強弱等因素進行調整兩者的比例,希望達至最好的效果。另據中醫名家的經驗,一些食療方對防止癌症的復發,也有一定的裨益。癌症康復者可以用薏苡仁60-120克,茯苓30克,靈芝10克等燉煮,每日服用。
王:剛才我們略略談到針灸。
了解中醫除了「內治」(就是服食中藥)之外,亦有「外治」,包括藥物外敷、熱熨、薰洗、針灸、艾灸、推拿等。
近年來西方醫學亦接受在痛楚管理方面針灸有一定的作用。想教授替我們解釋一下針灸的基本原理。
林:針灸是中醫諸多療法中十分常用的一種方法。目前針灸在臨床上的運用,主要是用來治療各種痛症和調節身體的免疫抵抗力。
簡單來說,針灸就是利用針具或艾灸等方法去刺激身體經絡或穴道,引起一連串的生理效應,從而達到調節身體臟腑功能,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治病減痛的功用。
王:請問機理或pathway是如何呢?
林:中醫師把針刺在病人的穴道,並進行適當的撚轉提插等手法操作,刺激人體中的神經末梢(nerve endings),人體便會產生天然的內源性鎮痛物質(endogenous opioids,如腦啡肽,強啡太等物質),這些生物活性物質具有十分強大的鎮痛效應,有助病人減低痛楚的感覺。
王:請問針灸對那些症狀最有作用?
林:世界衛生組織曾在十幾年前推介幾十種針灸治療的適應症,包括腰背痛、面部肌肉疼痛、網球肘、坐骨神經痛、退行性關節炎、肩周炎、偏頭痛、中風後遺症、面神經麻痹、抑鬱症、焦慮症、失眠、陽痿、痛經、化療引起的嘔吐等等。
可以說針灸具有甚為廣泛的適應症,尤其對各種痛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王:中藥治療亦包括熱敷、艾灸等,都是使用熱力的,請問是甚麼原理呢?
林:熱敷和艾灸也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法。中醫說「通則不痛」,疼痛的發生都是因為經絡中的氣血流通不暢所至,熱敷和艾灸熱力能令血氣流通、從而達到血氣通暢,「溫通經絡,通則不痛」的效果。
王:今日很感激教授和我們分享了那麼多。
林:不用客氣。
(於2021年12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