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亮教授

Dean-Francis-Ka-Leung-CHAN_.jpg
txt-intro-vert-outline_grn.png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醫院診症室內,坐在輪椅上的老伯已屆90高齡,他最近因腹部脹痛被懷疑患有直腸癌。脹鼓鼓的肚子顯得老伯的四肢份外瘦削,他雙眼只餘下呆滯的目光。帶老伯前來看診的太太與兒子,眼裡則是滿滿的焦慮和擔憂。兒子甫見醫生,便請求醫生救救老父;聽到老伴需要入院留醫,老太太心中也直嘀咕,擔心自己不能留在其身旁照顧……

以上是作為醫生的我,曾親身經歷的情境。癌症這個全人類的公敵,不只會蠶食患者的身體,亦會為其家人和照顧者帶來巨大的衝擊。

醫生可透過嘗試了解不同患者的情况和需要,為患者和家人建議最適切的治療方法,相信這是能夠真正幫助他們的方法之一。

而當面對着患者和照顧者的心靈需要,以及其他生活照顧技巧時,我誠意向各位推薦這本由香港防癌會推出、王榮珍女士主編的《走過驚濤駭浪 —— 癌症病人照顧者全面手冊》。這書透過綜合不同的癌症治療資訊、生活小貼士,以及同路人的分享,就如書名一樣,在驚濤駭浪中仿似一盞明燈,照亮和陪伴患者與家人走過抗癌路。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這些年來,亦為癌症患者帶來不同的新希望。以肺癌治療為例,中大醫學院的專家成功研究證實有EGFR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接受標靶治療的效果較化療優勝,正式確立標靶治療為EGFR基因變異肺癌的一線治療方案。我們的外科團隊近年亦成功應用混合手術室「經氣管微波消融術」,令肺癌手術治療達至無創,期望日後可成為一些早期肺癌病人的主要治療模式。至2021年6月為止,中大胸腔外科團隊已完成超過70宗相關個案,是全球最多成功個案的團隊。

此外,中大近年開展了利用「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簡稱CAR-T細胞)技術」的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冀為血癌患者提供治療,提升他們的存活率及延長存活期。在實驗室內,我們的科研人員也為頭頸癌患者的存活期預測,或為提升肝癌免疫療法的效用等,找到更多突破。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本港有近兩成的癌症個案是罹患大腸癌。但其實這個頑疾是可以預防或及早發現的。除了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或大腸鏡檢查外,中大醫學院科研的新技術,更可利用腸道細菌作為瘜肉及大腸癌的指標。我們的科研團隊透過找到與瘜肉息息相關的細菌,並偵測這些存在於糞便的細菌,便能既準確又快捷地預測大腸出現腫瘤的風險,繼而透過生活飲食習慣及服用微生態配方降低患上大腸癌的機率。

中大醫學院推行的防癌計劃,亦有提供一站式的癌症篩查,希望及早揪出罹患大腸癌、乳癌或前列腺癌的個案。我們的科研團隊另開展了非入侵性的癌症檢測研究,並於2017年完成一項涉及20,000人的研究,確定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DNA,有效地在患者尚未有病徵前及早診斷出鼻咽癌。

我經常說自己並沒有水晶球,無法預知未來,但總希望能夠找到方法可以減輕病人及家屬不必要承受的痛苦。但願醫學研究的新發展,加上社會各界的努力及支援,能幫助癌症患者及照顧者們在這個未知的旅程上,安穩前行。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陳家亮教授
2020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