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诊症室内,坐在轮椅上的老伯已届90高龄,他最近因腹部胀痛被怀疑患有直肠癌。胀鼓鼓的肚子显得老伯的四肢份外瘦削,他双眼只馀下呆滞的目光。带老伯前来看诊的太太与儿子,眼里则是满满的焦虑和担忧。儿子甫见医生,便请求医生救救老父;听到老伴需要入院留医,老太太心中也直嘀咕,担心自己不能留在其身旁照顾……
以上是作为医生的我,曾亲身经历的情境。癌症这个全人类的公敌,不只会蚕食患者的身体,亦会为其家人和照顾者带来巨大的衝击。
医生可透过尝试了解不同患者的情况和需要,为患者和家人建议最适切的治疗方法,相信这是能够真正帮助他们的方法之一。
而当面对着患者和照顾者的心灵需要,以及其他生活照顾技巧时,我诚意向各位推荐这本由香港防癌会推出、王荣珍女士主编的《走过惊涛骇浪 —— 癌症病人照顾者全面手册》。这书透过综合不同的癌症治疗资讯、生活小贴士,以及同路人的分享,就如书名一样,在惊涛骇浪中仿似一盏明灯,照亮和陪伴患者与家人走过抗癌路。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这些年来,亦为癌症患者带来不同的新希望。以肺癌治疗为例,中大医学院的专家成功研究證实有EGFR基因变异的肺癌病人,接受标靶治疗的效果较化疗优胜,正式确立标靶治疗为EGFR基因变异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我们的外科团队近年亦成功应用混合手术室「经气管微波消融术」,令肺癌手术治疗达至无创,期望日後可成为一些早期肺癌病人的主要治疗模式。至2021年6月为止,中大胸腔外科团队已完成超过70宗相关个案,是全球最多成功个案的团队。
此外,中大近年开展了利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简称CAR-T细胞)技术」的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冀为血癌患者提供治疗,提升他们的存活率及延长存活期。在实验室内,我们的科研人员也为头颈癌患者的存活期预测,或为提升肝癌免疫疗法的效用等,找到更多突破。
大肠癌是本港最常见的癌症,根据医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2018年本港有近两成的癌症个案是罹患大肠癌。但其实这个顽疾是可以预防或及早发现的。除了定期进行大便隐血测试或大肠镜检查外,中大医学院科研的新技术,更可利用肠道细菌作为瘜肉及大肠癌的指标。我们的科研团队透过找到与瘜肉息息相关的细菌,并侦测这些存在於粪便的细菌,便能既準确又快捷地预测大肠出现肿瘤的风险,继而透过生活饮食习惯及服用微生态配方降低患上大肠癌的机率。
中大医学院推行的防癌计划,亦有提供一站式的癌症筛查,希望及早揪出罹患大肠癌、乳癌或前列腺癌的个案。我们的科研团队另开展了非入侵性的癌症检测研究,并於2017年完成一项涉及20,000人的研究,确定透过分析血浆内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DNA,有效地在患者尚未有病徵前及早诊断出鼻咽癌。
我经常说自己并没有水晶球,无法预知未来,但总希望能够找到方法可以减轻病人及家属不必要承受的痛苦。但愿医学研究的新发展,加上社会各界的努力及支援,能帮助癌症患者及照顾者们在这个未知的旅程上,安稳前行。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
陈家亮教授
2020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