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退化症——基本認識

 

陳灌豪醫生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
臨床副教授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訪問:王榮珍女士

 

 dr-chan.jpg Janet Wong.jpg  

 

簡介:

在這篇訪問中,陳灌豪醫生會為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腦退化症及一般應如何處理。

第一部份——腦退化症的定義
第二部份——腦退化症的種類
第三部份——腦退化症的預防方法
第四部份——如何評估
第五部份——腦退化症的治療方法

 

第一部份——腦退化症的定義

王:一些疾病本身或治療會引致病人有吞嚥困難,其中一種就是腦退化症。今天我非常榮幸邀請到陳灌豪生和我們談一談這個課題。

非常感激你陳醫生。

陳:不要客氣。

王:首先想請問一下腦退化症的定義。

陳:腦退化症泛指一系列的疾病,它們的成因均是因為腦細胞受到傷害逐漸死亡、減少,因而引致腦功能退化。

 shutterstock_2321152411.jpg

 

第二部份——腦退化症的種類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

王:請問最常見是那一種?

陳: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這種病症以前稱為「老人癡呆」,其實它的名字源自一位德國精神科醫生和病理學家的名字 (Dr Alois Alzheimer),在超過一百年前這位醫生觀察到一些五十餘歲的病人已經出現很多腦部功能問題,例如胡亂說話、不能識別自己的親人。他就在病人過身之後切片研究他們腦部細胞的狀況,並歸納這種疾病來自兩個病變:

一、澱粉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這些壞的蛋白質在腦部積聚間接性和非間接性破壞腦細胞;

二、細胞除了從外(extra cellular)受到破壞之外,還有一種不正常的蛋白——濤蛋白(Tau protein )——亦會毒害腦細胞使它們死亡。

阿茲海默醫生的發現主導之後多年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直到現在大家都相信阿茲海默症是因為這兩種有毒的蛋白而產生的。

柏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 )

王:那麼第二種最常見的腦退化症呢?

陳:就是柏金遜症。病人通常在中、老年後展示以下症狀:手震、行動遲緩、走路不穩定(特別是轉彎時候)、容易摔倒,都是和行動能力(motor functions )有關的。

不過柏金遜症的病理學和阿茲海默症完全不同,它是因為另一種有毒的蛋白( α-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 protein))引致的。

王:了解阿茲海默症和柏金遜症的病理不同,但從病人角度來看,他們受影響的方面可有不同?

陳:阿茲海默症最主要影響病人的認知能力(cognition),就是認知能力退化、甚至是被破壞(cognitive impairment )。

最常見就是子女發現父母在廚房燒水,但竟然忘記了關火因而差不多引致火警,而他以前是從來沒有試過這樣的。這就是阿茲海默症初期的癥兆——記憶力衰退。

阿茲海默症病人亦會非常憂慮,他們極為擔心在未來的歲月,自己會一步一步喪失語言能力、吞嚥能力、甚至有一天會認不到自己親愛的家人。

相對柏金遜症的影響主要是在行動方面(motor ability),就是手震、走路有困難、容易跌倒那些。不過隨着時間過去,柏金遜症的病人亦可能會呈現認知障礙癓狀,不過情況沒有阿茲海默症病人那麼厲害。

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

王:又有一種名叫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

陳:這一種更為複雜亦更難處理。

我們對這種疾病的理解沒有對剛才談的兩種那麼多。不過整體來說,我們知道如果病人經過多次中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壞死,都會增加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

血管性失智症主要是損壞病人的認知能力。

所以相對於阿茲海默症和柏金遜症,血管性失智症的成因並不是壞的蛋白,而是因為血管屢次阻塞/爆裂。

近年來大家對中風的關注越來越多,我們常說「談笑用兵」,所以有過中風經驗的病人,都會意識到自己將來患上血管性失智症的機會較高。不過有一些血管失智症的病人,以前是從沒有出現過中風的癥狀,但是醫生通過磁力共振,可以見到病人的腦血管有閉塞的狀況。

 shutterstock_462781264.jpg

 

第三部份——腦退化症的預防方法

王:請問有沒有什麼風險因素?又有沒有任何方法去預防?

陳:芬蘭在2015年做了一項很大的研究,名叫 Fingers Study,發現以下因素可減低腦退化症的產生:

一、健康飲食;

二、勤於做運動;

三、多做有助認知能力的事情(cognitive training ),例如打啤牌、打麻雀等;

四、成功控制體重;

五、成功控制代謝、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糖尿病等;

六、勤於社交:這是最重要的,能夠建立健康快樂的情緒。

換句話說,就是通過不同領域(multi-domain )減低風險因素,令我們將來患上腦退化症的機會減低。

王:這真是非常好,因為能給我們一種積極正向的感覺 ——只要我們努力,是可以某程度上減低患腦退化症的機會。

又想到另一個問題,很多時我們都說千萬不要過度勞役自己的器官,例如不要吃太多糖令胰臟受壓。但是不是用腦就不用擔心?

陳:越多認知鍛鍊(cognitive training)就越好。

不過有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就是任何人都需要有足夠睡眠。我常常告訴年青人,無論你是因為讀書還是工作,千萬不要缺乏睡眠(sleep deprivation ),因為我們睡覺的時候,不單止是我們的肌肉放鬆,而且是讓我們的腦部有足夠時間休息,從而維持它的健康(brain health)。在睡眠期間,我們的腦部會製造很多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在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電波訊息傳遞有很重要的角色。如果不夠睡眠,我們的腦部定會受到損害。

很多人常常說不夠時間,我是完全不同意的。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每個人都有二十四小時,就算是皇帝也不可以多1分鐘。那麼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自已需要犧牲睡眠時間來多些時間使用呢?

王:我非常同意睡眠是最重要的。有很多時我怎麼努力也想不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但第二天醒來卻發覺有了答案。

陳:我也有在刷牙的時候想起解決問題的經驗。

 shutterstock_2492122623.jpg

 

第四部份——如何評估

王:那麼病人會有什麼癥狀?而醫生又會怎樣評估?

陳:近年來香港市民已經較以前對腦退化症多了很多認識。如果家中老人家有問題很多都懂得上網尋找資料。在坊間亦有很多非政府機構提供協助。所以如果家人覺得長者有奇怪的表現就應該盡快求助。

例如在香港灣仔聖雅各福群會有一個中心,那裏有幾層是專門為長者服務的,裏面有不同職系的同事例如護士、社工,他們均是有經驗可以幫助評估腦退化症病人的早期癥狀。例如他們會問長者如果他有$100,買了甲、乙、丙等食物之後還會有多少錢剩餘。通過這些簡單的測試,他們可以評估長者可有異常。如果是有的話,就會轉介到診所或醫院。

通常阿茲海默症最早期的病癥是記性差。但是有些病人較為不幸,就是他們沒有這個癥狀,反之有很多奇怪的行為,例如常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懷疑——懷疑工人煮食的時候不合衛生或是偷了他的東西;又例如丈夫和別人通電話病人就以為有第三者。但很多時家人會誤會這只不過是老人家小氣、妒忌而不用理會,但其實這些行為可以是一些精神病的表癥(psychiatric symptoms )需要處理。如果不獲妥善處理,可以惡化成焦慮、抑鬱,這不但影響病者本身,還會影響到家人。

 shutterstock_1475633198.jpg

 

第五部份——腦退化症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王:現在我們就談一談治療方法。

剛才談到如果家人留意到老人家有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癥狀,就應該盡快採取行動,因為是越早介入越能夠減低病情惡化的速度?

陳:阿茲海默症令人如此擔憂是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藥物可以延遲病情惡化,直到去年在美國推出了兩種單克隆抗體藥物。這些藥物是針對/減低澱粉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的增加,令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從而維持病人的認知能力。

由於這是非常突破性的發展,所以美國的食物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很快便批准了。

王:那麼是否所有阿茲海默症病人都可以接受這種治療?施行方面又是怎樣?

陳:這種藥物只是適合患阿茲海默症初期的病人。病人需要接受一個名叫 MCI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輕度知能障礙 )的評估,滿分是30分,最差是零分。病人需要是在22至到28分之間(亦即是早期阿茲海默症)才可以接受治療。如果是低過22分已是不適合。

施行的方法是用吊針。

王:聽你這樣說這真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因為一直以來我們聽說帶病人去看醫生,醫生最多就是給他一些藥去減輕病癥,或是做一些行為訓練。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針對性的藥物去減慢疾病惡化的速度。

陳:是的,在醫學上來說,這是第一次有改變疾病的藥物(disease modifying drug )。

以前我們用的藥物主要是為病人帶來病癥上的改善,而不能減慢腦細胞被破壞的速度。

王:這些藥物在香港已經開始使用嗎?

陳:香港現在也開始使用這些藥物。

 shutterstock_1506051596.jpg

 

精神科醫生的支援

王:曾看見很多朋友照顧有腦退化症的長者,真是問題很多,其中包括焦慮、抑鬱。除了神經科醫生之外,我們是否應該尋找精神科醫生的支援?

陳:是的。

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除了失去記憶之外,還會有很多其他問題。腦部是負責控制人體內大部份的功能的,所以當腦退化的時候,就會影響很多方面,令病人日常自理的能力也被褫奪,最終要完全倚賴他人照料。

家人一般聽到患者有阿茲海默症都會非常驚慌,我常勸他們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在審慎方面,作為照顧者我們當然會緊張、擔心,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負責任地尋找適當的醫療團隊,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療。千萬不要過度緊張甚至焦慮,因為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阿茲海默症的病人很多情緒都有問題,這是需要有經驗的精神科專科醫生去診治的。在香港我們有不少專門醫治有腦退化症兼且附帶其他精神科病癓的病人,這些病癥可以有藥幫到手(例如是一些 anti-psychotic 的藥物),但是這些藥物有很多副作用和其他複雜性,就算我是一位神經科醫生也未必有足夠知識去處理,需要夥拍一些有經驗的精神科醫生,合力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療。

如果我們能夠為病人提供適當的治療,令他的情緒回復較為正常的狀態,就能大大改善他的生活質素。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亦能同時改善照顧者的生活質素,這是非常重要的。

王:在香港有很多人對於看精神科專科醫生有抗拒,覺得這是很大的 stigma(瑕疵 )。其實我一點都不明白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偏見。

陳:近年來情況已有改善,香港人是非常勤力並樂於接受新知識的,慢慢也多了人了解我們身體不同系統都可以產生問題,而腦部亦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如果是家人腦部的健康(brain health)出現問題,就應該正視並尋找適當的治療,不要介意或是覺得羞恥。須知情緒出現問題,並非單是因為心理因素,而事實上是可以由於生理出現問題。醫學界做過很多動物實驗,證實到當情緒出現問題的時候,腦部的組織真的是有發炎的現象,所以問題是可以來自腦部的生理病變。

王:對的,我們不要主觀的批評病人性格脆弱,又或是他「看不開」,事實上是腦部真的出現了問題。

陳:對的,我和你分享另外一個例子。

有一天,瑪麗醫院接收了一位病人,他是一位非常斯文的先生,但是在一個宴會上,他竟然用手撫摸一位女士的臀部,這是極為無禮的行為,甚至可以是刑事罪行,大家都極度震驚。幸而他的太太非常聰明,她知道自己的丈夫絕對不是這樣一個人,一定是出現了重大的問題,於是便立刻將他送到醫院。醫生在詳細檢查後,發現這位先生的腦部受到病毒侵襲,產生了腦炎,影響了他自我控制的能力(在英文來說就是「disinhibited」),不懂得控制自己做社會中不能容許的行為。幸而他在經過藥物治療後便回復正常。

王:對的,我們不要主觀的批評病人性格脆弱,又或是他「看不開」,事實上是腦部真的出現了問題。

(於2024年4月定稿)

 shutterstock_163973178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