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更新:范婉雯醫生
顧問醫生(家庭醫學)衞生署專業發展及質素保證服務
訪問:王榮珍女士
資料整理:歐陽畹華女士
胡穎賢女士
張寶珠女士
簡介:
有些引致癌症的因素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的(例如遺傳),但有些則是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做得好一點,就可以大大減低患上癌症的機會。在這篇訪問中范婉雯醫生為我們詳細講解如何從個人層面可以盡量避免患上癌症。
第一部份——引致癌症的因素
第二部份——如何防癌:個人方面
第三部份——預防癌症:預防性檢測
王:有些引致癌症的因素(例如DNA)我們是沒有辦法控制的,但是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做得好一點,患癌的機會也會低一點。今天很高興請到衞生署的范婉雯醫生和我們談一談如何能在不同層面預防癌症。
范醫生你好,感謝你接受我的訪問。
范:不要客氣。
王:一個人患上癌症是有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可否和我們整體分析一下?
范:癌症其實是包含很多不同疾病的統稱,但疾病的共通點就是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
每人都有可能患癌,但是各人患癌的風險並不一樣。因為患癌成因包括多方面——先天因素(例如遺傳基因);家族因素;個人因素(例如吸煙、飲酒、乙型肝炎帶菌)和環境因素(例如接觸致癌物質:紫外線輻射和石棉)。
王:想請問遺傳和家族性有何分別?
范:遺傳病大多是經變異基因由一代傳給下一代。遺傳基因存在於父親或母親(或兩者),由他們傳遞給後代。
從觀察中一個家族有多人患有某種疾病,那麼這種病便會被描述為家族性疾病。這包括多種可能:可以是遺傳(從父母傳給孩子,但遺傳基因未被確定),可以是由家人的基因變異引起,也可以是由暴露於同樣的環境因素引起。
舉例說明:
BRCA基因變異是一種最常見的遺傳風險因素,會增加當事人患上多種癌症的風險,包括乳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是遺傳性乳癌最常見的原因,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的婦女患上乳癌的一生累積風險約為40%至85%,明顯高於一般婦女(約12%)。
有一名直系親屬(例如母親或姊妹)患有乳癌的婦女,患上乳癌的風險會增加一倍;而有一名旁系親屬(例如祖母或姨母)患有乳癌的婦女,風險則會增加50%。
有直系親屬(例如父親或兄弟)患有前列腺癌的男士,患前列腺癌的風險為一般男性的2倍;而如果有直系親屬是在60歲之前確診患上前列腺癌,則一生累積風險超過4倍。
有一名直系親屬患有大腸癌的人士患上同類癌症的風險,約為沒有大腸癌家族史人士的2倍;而有兩名直系親屬患有大腸癌的相應風險,則約為4倍。
王:整體來說癌症可以預防嗎?
范:很多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其實只要從小培養良好飲食習慣、體能活動和保持正常體重,可預防大約三分之一的癌症。不吸煙,亦可預防大約三分之一的癌症。建立良好生活習慣,肯定優勝於經常憂慮或花很多錢做不需要的檢查。
王:我們當然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基因,亦不能選擇自己的家族病史,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身的生活模式及習慣,並透過不同的預防措施,例如是通過適當檢測,將癌症的發病率減至最低。
首先我們談一談從個人方面可以怎麼預防癌症。有那幾方面是最重要的?
范:有幾方面是最重要的:
(A)吸煙;
(B)體重控制;及
(C)運動。
王:致癌第一因素是吸煙,相信都不用多作解釋。我想問的是現在有很多新的電子煙、加熱煙,又有什麼水果味等等,花樣層出不窮。請問這些新的產品和我們說的傳統「煙仔」在引致癌症方面有沒有什麼明顯不同?
范:電子煙是一個電子設備:有電池、可加熱,一個裝液體的盒、一個霧化器、產生霧氣以供吸入。電子煙液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甘油、調味劑,亦有多種煙草中沒有的有害化學物質(可能包括有毒物質、甲醛、致癌物質、重金屬)。電子煙的長期健康風險尚未確定。
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年青人、中學生使用電子煙急劇增加,他們使用電子煙的比例高於成年人,大多數用電子煙的年青人從未吸煙,無疑令更多年青人接觸到不必要的健康風險,包括尼古丁癮的問題。
王:以前大家較為知道肥胖會引致心臟病、血壓高、糖尿病等,卻不大知道原來它是引致癌症的一個重要因素。詳細情況是怎樣?是因為荷爾蒙還是什麼理由?換句話說是「肥到生癌」?
范:超重、肥胖和中央肥胖的定義:
香港的華裔成年人,體重指標(BMI)23至少於2視為「超重」,大於或等於25視為「肥胖」。「中央肥胖」的定義是男性腰圍為大於90厘米及女性腰圍大於80厘米。
(體重指標(BMI)計算方法是把體重(以公斤為單位)除以身高(以米為單位)的平方:公斤/米2。世界衛生組織成年人超重BMI大於或等於25;和肥胖BMI大於或等於30)
有研究發現肥胖的人患癌(如乳癌、腸癌)的風險較高。據外國一些估計,40%的癌症是由於超重和肥胖。原因可能包括:
・賀爾蒙代謝變化;
・胰島素;
・高血糖;
・高血脂;及
・腸道微生物組等的改變。
換而言之,預防肥胖不但能預防慢性疾病,亦能有效地預防癌症。
王:可否就以上各點詳細解釋一下?
范:正常細胞生長過程中有「促進」細胞生長亦有「抑制」細胞生長的複雜調控。簡單來說,癌細胞就是細胞的生長和分裂不受控,所以研究產生癌症的發展道路上,會研究細胞發展過程的各種編碼、訊號通報。這些訊號涉及基因、賀爾蒙、生長因子和各式蛋白等等。
由於肥胖會引起多種身體變化,包括:改變胰島素水平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激素、以及其他蛋白。而這些均會改變體內環境,影響細胞發展的條件。這正是常常存於癌症中之變化。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證據指出肥胖是多種癌症的危險因素,所以研究會繼續解構肥胖如何引致癌症。
這是鏡子的一面。
而鏡子的另一面,就是我們可以反觀一些可能透過多種生物機制降低癌症形成和發展的可能性,例如:
・減少脂肪的有害影響;
・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
・減少慢性炎症;
・調節某些荷爾蒙(例如與某些癌症形成和發展有關的雌激素和雄激素)和生長因子(例如胰島素生長因子)的水平;及
・提升免疫功能(例如增加體內天然殺手細胞的數目和活躍性)、調控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對壓力的反應,以及增強基因組穩定性(例如細胞對脫氧核糖核酸(DNA)受損的反應和上調DNA的修復機制)。
王:相信在香港十個女孩子有七個都可能講緊減肥,但又有很多說「屢試屢敗」,究竟是為什麼呢?可不可以和我們講解怎樣減肥不但能夠成功,還能夠持續而不會所謂「反彈」(rebound)?
范:沒有單一「最佳」減肥餐單適合所有人。用捷徑、沒底線的減食方法,想快速收效,減的重量只是肌肉流失。
而身體似乎有一個「脂肪設定點」,在體重減輕後,會調節激素分泌來重新建立體重。而任何減肥方法,一旦停止,都有機會令體重反彈。
當過程不斷重複,體內脂肪比例很可能會反而增加,努力減肥變成「減肉增肥」(在這裡「肉」的意思是「肌肉」;而「肥」的意思就是「脂肪」。)而且令下一次的減肥計劃更難實行。
如果一個人減肥屢試屢敗、體重反覆上落,過程不斷重複,體內脂肪比例很可能會日漸增加,最終影響到身體的新陳代謝。
王:是不是也會影響到內臟例如心和肝的健康?
范:過多的脂肪儲存在肝臟、在血液中都不是好事,增加脂肪肝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這就解釋到為何大多數人,減肥計劃一次比一次艱難。或者就是再用和上次一模一樣而成功的減肥方法,結果卻沒有上一次般有效。最終只做到「減肉不減肥」。
王:那麼可以怎樣真的減到肥?
范:成功持續而真正的減肥是「減肥不減肉」(即減到磅數但卻沒有減少肌肉)。「食住瘦」即是:按需要攝取熱量、揀選優質食材和多做運動。
改變生活方式是長期體重管理的基礎。
換句話說我們要從飲食和生活習慣著手改變,並終生奉行,持續收效。
王:可不可以具體解釋一下?
范:「食住瘦」,有以下的原則:
基礎代謝率(sal Metabolic Rate, BMR):這是指身體在靜態下,每天所需的最少熱量,用來維持各器官的機能,包括心臟、肝臟、肺、腎、大腦、神經系統、肌肉、皮膚等器官的運作。改變能量消耗需求、從而影響基礎代謝率的因素包括年齡、體重、溫度變化等。
每日總消耗熱量(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DEE):而身體每日所需除了基礎代謝以外,還包含身體活動所需的熱量。每日總消耗熱量通常會比基礎代謝率高,這是維持正常體態的重要參考因素。
參考例子1
每天活動量 | 例子 | TDEE計算方法 |
久坐 | 辦公室工作者,幾乎不運動 | BMR × 1.2 |
輕度活動 | 每週輕鬆的運動3至5天 | BMR × 1.375 |
中度活動 | 每週中等強度的運動3至5天 | BMR × 1.55 |
高度活動 | 每週高強度運動6至7天 | BMR × 1.725 |
非常高度活動 | 勞力密集工作或每天訓練者 | BMR × 1.9 |
參考例子2
每天活動量 | TDEE計算方法 |
久坐/輕度活動 | BMR × 1.5 |
中高度活動 | BMR × 1.8 |
非常高度活動 | BMR × 2.2 |
王:所以不光是控制食量,而是要控制吃的是什麼。比如一位女士按照她的年齡和體重,每天可以吃大概1,500至1,600kcal。她便要在這1,500至1,600kcal的範圍之內選擇適當的食物:包括優質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食用纖維等。而不是只喝幾碗菜湯、之後吃兩塊芝士蛋糕。
范:如果這個女士每天只是喝菜湯加芝士蛋糕,長此下去,有機會引致營養攝取不均衡,可能出現營養缺乏症或某些疾病。
甜品除了糖分高之外,當中的脂肪大多由「動物脂肪」而來,例如牛油、忌廉或淡奶,每天進食高糖分和大量動物脂肪可能增加體重,甚至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建立良好飲食習慣」,是要能夠持之以恆、並有均衡且多元化的飲食態度。每種天然食物都有其可取的營養,對人體有益。以你所講的食法為例,每天只吃某一種食品,或是只吃海鮮不吃肉、只吃菜不吃水果,都做不到均衡、多元化飲食這一點。
海鮮含豐富的蛋白質且脂肪含量較其他肉類低,但有些對造血功能較重要的維他命或礦物質如維他命B12、鐵質,就不及肉類高。水果含有不少較蔬菜多的抗氧化物,例如維他命C、花青素、茄紅素等,這一點單單看水果的顏色較蔬菜豐富就知道,但水果所含的熱量會較蔬菜高。其實少量植物煮食油亦有其可取之處,一來可以幫助吸收脂溶性維他命,二來可以產生飽肚感,免得用餐後很快感覺肚餓又再找東西吃。
王:有人說烹調方法亦很重要,例如薯仔本身並不太肥,但是炸了之後便非常「大件事」,究竟是食物本質重要還是烹調方法重要?
范:食物本質和烹調方法都重要。
以薯仔為例,它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他命B和礦物質(如鉀、鎂),如洗淨連皮吃更有纖維,是健康之選。但薯片、薯條、薯餅在加工或烹調過程中添加了大量油脂、鹽、糖;薯蓉會加入牛油、忌廉或全脂奶,這樣就改變了天然食物的營養價值,令它變成「不建議」之選。
所以在「不過量攝取熱量」的大前提下,先揀選天然食物,避免加工或醃製,煮前去皮去肥、盡量不添加飽和脂肪烹調,例如牛油、忌廉。多選用水煮/焯、蒸,如果有時想吃香口一些的,也不要選擇「炸」而選擇「炒」,炒時用易潔鍋,盡量減少用油。
總的來說,做到少油、少鹽、少糖便是最好。
王:請問是「脂肪」邪惡一點還是「糖」邪惡一點?
范:這個問題很妙!我理解「邪惡」即是較易致肥吧!
本來,如果比較同樣分量的脂肪和糖那個產生較多的熱量,脂肪是糖的兩倍有多,所以高脂肪的食物較高熱量,較易致肥。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人類其實不吃「糖」也能生存,因為可以由其他含較高膳食纖維的碳水化合物,為身體提供卡路里。反觀「脂肪」,有些脂肪酸是身體必需,亦是對身體吸收脂溶性維他命十分重要,所以「脂肪」反而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們要適量攝取「好脂肪」(植物油和魚油)。
王:以上說的是食物的選擇,那麼生活習慣方面又怎樣?
范:改變生活方式的減肥方法可以分為四個部份:
- 解構吃的誘因——弄清楚什麼促使你吃東西,例如是記錄何時、何地、涉及什麼食物、吃時的情緒,對自己有充分了解,知道什麼是對的和什麼是不對的,就可以慢慢培養良好的習慣;
- 改變飲食習慣——例如使用較小的盤子、有意識地吃得更慢;攜帶健康零食如切碎的生果蔬菜和堅果,吃了便像是「打了底」、不會吃那麼多令人肥胖的食物;
- 設定目標和使用獎勵——每次做了好的飲食選擇時,給自己小獎勵有助於增強良好行為的價值,但不要用食物作為獎勵,而是一些自己喜愛的東西(例如買一件新衣服)、個人護理(例如按摩)或休閒活動(例如看喜歡的電影)。設定明確的行為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時間框架很重要。例如,設定一個目標,在一周內每天特定時間後避免吃零食,長期目標是在某個日期之前減掉5%的體重,之後再減掉10%或15%,當然設立的目標需要是「合理」或是做得到的,可以先諮詢營養師;及
- 減少靜態/不活動時間——例如是看電視、打機,增加體能活動時間(例如行山、做瑜伽)。
王:大家都知道做運動是好的,這是不容置疑。
想請教一下「吃少一點」和「做多一點運動」在減肥方面的成本效益。例如我吃了一客蘋果批+1球雪糕,需要做多少時間的運動才可以把它消耗掉?
范:1塊蘋果批大約300卡路里+1球雪糕大約200卡路里,共500卡路里。
要消耗500卡路里,約莫要跑步30分鐘、或者游泳、慢跑60分鐘、或打太極120分鐘。
所以要用運動來消耗卡路里,其實是不容易的。
偶有一次這樣的思考或掙扎——為了吃想吃的東西,不惜付出代價,多做運動作補償——這都不算是一件壞事。但最怕就是吃多了,又找藉口不做運動,那便糟糕了。
王:總而言之,要終生健康和預防癌症,最好是慢慢建立「揀飲擇食」、「控制分量」和「做多一點運動」的習慣。
范:對!這不單是個人「意志力」問題,而是當事人要透徹的了解問題、有足夠知識知道什麼是應該做什麼是不應該做、繼而付諸實行,積極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而且在改變之後,能夠持之以恆。
又或者說是將好的習慣融入自己日常生活中。不要覺得是很大的犧牲,而是覺得生活本該如是。
王:有些人會用藥物及手術去減肥,這是不好的吧?
范:如要去到用藥物或手術治療,都應諮詢醫生意見。這些都並非好的方法,除非情況特殊否則都不建議。
改變生活方式包括飲食和運動,仍然是長期管制體重的最好方法。
成功減輕/保持體重的人的特徵:
王:壓力是否會導致患癌的機會增加?
范: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涉及很多方面。
從理論推測:
・免疫系統是保護身體的系統,對於發現和消除外來細胞或癌細胞有重要角色。慢性壓力會否影響免疫系統執行這些任務;
・壓力會否影響可以促進腫瘤的生長和擴散的賀爾蒙;
・長時間的壓力會否導致炎症;及
・應對壓力時,會促使人們轉向不健康的行為例如吸煙、過量飲酒或暴飲暴食。這些是否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一直以來都有不少研究探討壓力與癌症的關連(例如有個別小型研究患前列腺癌的男性過去的工作壓力水平和持續時間;亦有較大型研究頻繁的壓力或負面生活事件是否會影響女性患乳癌的風險。)總體而言,仍然沒有足夠的證據明確說明壓力是否會導致癌症,或增加癌症的風險。
但無論壓力和癌症能否有一天能夠確立因果關係,保持良好心理健康都是必要的。我們應該學會怎樣應付壓力來減輕壓力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王:無論如何太多壓力一定是對身體有害,但香港又是一個那麼大壓力的地方,又要供樓、又要OT,小朋友的功課又不容易,我們能夠怎樣維持我們的精神健康?
范:壓力不一定是壞事,中等程度的壓力通常增加表現;但當壓力太大時,人會「頂唔住」。正如你提及香港是一個壓力很大的社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出現許多不同的壓力,千萬不要認為必須等到完成所有任務(例如供完樓/退休/子女完成學業)才去注重健康。
其實我們是知道什麼是對的和什麼是不對的,只是往往傾向「犧牲」自己(例如減少睡眠時間、飲食不定時、工作時不上廁所)。所以簡單來說就是要提醒大家要「錫自己」。
王:如果我們希望從小幫我們的小朋友建立良好的習慣,減少成長之後患癌的機會,可以怎麼做?
范:很多癌症的風險因素是可以減低的。
從小培養良好飲食習慣、體能活動和保持正常體重,可預防大約三分之一的癌症。不吸煙,亦可預防大約三分之一的癌症。肯定好過經常憂慮或要花很多錢去不斷做檢查。
・兩歲開始可以為孩子揀選低脂奶品類
・定時定餐
・多吃天然食物,少加油鹽糖,減少加工食品
・每天都進食蔬果,鼓勵多色蔬果
・不以食物作獎賞
・以水果或健康食物作小食(如烚蛋、果仁、無加糖果乾、低脂芝士)
・多喝水
・每天30分鐘體能活動時間
・從小監察體重,維持孩子正常的體重
小朋友身心健康發展同樣重要。幼兒經歷可以影響心理和長遠身體健康。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積極親子策略:多使用表揚和鼓勵;專心傾聽、理解和關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用愛和溫暖來回應他們情緒上的訴求。
王:在談過個人的因素之後,我們現在就談一談預防性的檢測。
在香港最多人患的三種癌症分別是腸癌、肺癌和乳癌,或者我們就從這裡開始討論。
王:了解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所以香港政府已有篩查的政策。
篩查腸癌包括大便隱血和照腸鏡。但是有些人說大便隱血的準成度不高,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為什麼不直接跳去做腸鏡,是不是資源的問題?
范:並不是這個原因。或者我們先了解一下:選擇各種篩查測試要考慮凖確性、便利性、安全性、可用/可達性、和成本效益各方面。然後按個人風險作出適當選擇。
大便隱血檢查的優點是方便、安全、不需要腸道準備、不需要用鎮靜劑、不需遠離工作或家庭的時間,易於接受,可謂無甚風險。如果呈陽性,再做腸鏡檢查進一步評估。
大便隱血檢查如果只是做一次,靈敏度不高,但頻密做便可以增加靈敏度。所以目前建議50-75歲沒有症狀的市民每兩年做一次亦為妥善。
腸鏡的優點是允許一次過檢查和同時去除息肉(如有),如有可疑物更可取組織去化驗。腸鏡檢查之前必定要做嚴格的腸道準備,飲食調整和某些藥物的調整(虛弱的患者有可能導致脫水或電解質紊亂)。
檢查的程序風險包括穿孔、出血和感染,亦偶有鎮靜相關的不良事件。
但整體來說風險不大,如有需要便須接受。因為及早察覺和治療對治愈率是很大影響的。
王:如果一個人已經吸了很多年煙,現在雖然立志戒掉,但很擔心自己已是高危一族,那麼是不是應該找醫生年年驗肺呢?如果是,照X光足不足夠呢?
范:戒煙任何時間都值得鼓勵。
篩查肺癌:X光(肺片)未必能偵測到早期無症狀的肺癌,反而有很多假陽性(其中大部份是良性結節),導致針刺活檢或手術,隨之有相關的併發症。X光篩查並不能降低肺癌死亡率。
照X光既不足夠,用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胸部又是否可行?低劑量電腦掃描篩查在識別無症狀的小肺癌方面比肺片敏感。有研究在高危人群中用低劑量掃描篩查,相信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但仍要考慮:
・輻射:一次低劑量電腦掃描胸部的輻射劑量約為一次胸部X光的15倍以上;
・假陽性(非癌症)發現率很高,導致額外的測試;
・焦慮情緒;
・過度診斷(前導期偏差):有些在篩查時發現的肺癌,如果從未被發現,可能不會影響患者一生中的發病率或死亡率,並導致不必要的積極治療。研究估計LDCT篩查肺癌,有13至27%是過度診斷的程度;及
・成本效益。篩查相關的成本高,尤其是考慮許多假陽性的影響。
范:適當有效的篩查是非常重要的,在香港每14名女性中便有一人有機會患上乳癌。
在2021年香港政府發佈了以不同風險為依歸的篩查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應先充分了解患癌風險及測驗的效益與風險,仔細考慮利弊後才進行檢查:
高風險——例如是BRCA ½ 基因變異攜帶者或其家人等,應每年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
中等風險——例如是有家族歷史的女性,每兩年進行乳房X光做影檢查;
44至69歲的的一般女性——按個人風險因素例如:初經早、未曾生育或首次生育年齡晚、直系親屬乳癌病史、乳腺疾病史、高體重指標、缺乏體能活動量等,每兩年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
王:但這仍不是全民普查,所以有些女性朋友要自己掏腰包去做?
范:全民普查,凡是女士就做,並非恰當。應估評風險,按個人風險決定做乳癌篩查。
為高危族做乳癌篩查是值得的。高風險因素包括:
・曾患過乳腺癌、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
・乳癌遺傳基因(例如BRCA1或BRCA2);
・年輕時接受過胸部電療;或
・家族有人患相關的癌等等。
除了乳房X光造影檢查,目前並沒有足夠科學證據推薦臨床乳房檢查、超聲波、或磁力共振作為無症狀女性的乳癌篩查工具。
決定是否做某一種檢查之前,需和醫生詳細了解自己是否有高風險因素、檢查結果會否帶來假陽性、過度診斷、甚至引起焦慮不安、和不必要的治療等。
女性亦應提高乳房意識,熟悉乳房的正常外觀和觸感,以及周期性的變化。一旦察覺乳房出現不尋常情況,盡快求醫。(乳癌的早期症狀未必可以輕易察覺,症狀包括乳房出現硬塊、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乳房或乳頭皮膚出現異樣、甚或乳頭附近出疹、內陷或有分泌物。在一些情況下,乳房或腋下可能新出現持續的不適或疼痛、腋下有新增硬塊或皮膚變厚。)
王: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驗身套餐,聲稱有很多檢查癌症的方法,什麼癌症指數(Tumour marks)等等。是不是真的值得做呢?
范:癌指數可用於幫助診斷癌症、監察對治療的反應以及治療後復發等。
但是癌指數高不一定患癌,癌指數低又不一定沒有患癌。所以不能單獨使用「癌指數」來篩查或診斷癌症。「癌指數」必須與其他檢查結合使用。
王:范醫生,非常感激你今天和我們分享了那麼多有用的知識。
范:不用客氣。
(於2021年12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