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2024年康樂文化事務署/香港防癌會「走過驚濤駭浪」 照顧者公開講座系列)
主持:
王榮珍女士
香港防癌會「走過驚濤駭浪」 癌症病人照顧者全面手冊主編
嘉賓:
沈君豪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榮譽臨床副教授
簡介:
當我們看見有人(無論他是一位病人或照顧者)突然有很激烈的負面情緒,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在這個訪問中沈君豪醫生會和我們詳細解釋。
王:沈醫生今天想向你請教當我們看見有人(無論他是一位病人或是照顧者)突然有很激烈的負面情緒,我們應該怎樣處理。
我聽見一個名詞,就是「驚恐突襲」(Panic attack),不如我們以此為例開始討論。
沈:好的。
其實驚恐突襲(panick attack)是一種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應,就是在一個突如其來的瞬間,我們的身體發出不同訊號: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胃部不適;肌肉繃緊、血壓上升等,總的來說就是整個人進入一個極其恐懼的狀態,覺得自己會「頂唔順」、很快便會崩潰,甚至可能死亡。
這種極為驚恐的感覺可以維持10、20、甚至45分鐘,之後便會慢慢平復。
在病人經歷這個過程期間,我們稱之為「驚恐突襲」。
王:我有一個朋友曾經有這個經歷,她說她之前連「驚恐突襲」這個名詞都沒有聽過,所以第一次發生的時候令她非常害怕,覺得自己很快便會暈倒。但是隨着時間過去,她覺得自己沒有失去意識,只是精神處於飄忽、混亂的狀態,但朦朦朧朧之間依然聽到聲音,就像是有很多人在隔壁房間傾談一樣。
請問在當事人經歷這個處境的時候,她身體內發生了什麼變化?
沈:觸發點是因為某些原因令當事人突然感到極大威脅,身體發出不同的警告訊息,而身體過分解讀這些訊息造成一連串的強烈反應,包括我剛才所說的血壓上升、心跳、呼吸困難、肌肉繃緊等。
其實這些反應是來自他的自律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在英文來說叫「fight or flight」——就是「打鬥或逃走」。
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
這種反應從我們祖先原始人時代已經存在,當時他們身處於大自然,隨時會受到猛獸的攻擊,需要迅速作出選擇——打鬥或是逃跑。
所以這是一個保護機制。
到了現代,人類沒有猛獸攻擊的威脅,卻面對生活上的種種壓力,如果處理不到或是不夠休息,壓力積聚就會產生負面情緒,而在某一刻我們的保護機制就會「誤鳴」,引起以上的生理反應。
恐懼越大便令情況更惡化,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王:如果事發的時候我剛好在當事人旁邊,應該怎麼做?
沈:我們剛才提及的不同症狀,例如心跳、呼吸困難、頭暈等,雖然是驚恐突襲的常見癥狀,但是在那一刻我們是不能確定的。如果萬一當事人是身體出現其他更嚴重的問題,例如心臟病發或腦部有問題等,便需要迅速處理。
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打999,病人到達醫院之後作詳細檢查。如果排除所有嚴重的原因(例如心臟病等),就可從情緒角度跟進。
王:在打完999之後我們可以怎麼做?
沈:第一就就是確保當事人是在一個安全的環境和在採納一個安全的姿勢。
例如不可以坐在路邊,要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最好是有倚傍的,亦是在「低處」—— 不容易會跌下來。
至於姿勢方面,如果病人還是清醒,那麼他可以選擇是坐著、俟着,甚至是躺下,只要他覺得舒服。
不過如果是躺下來的話就要小心,要採納一個所謂 recovery position ,就是病人躺下來的時候把身體打側,這是因為萬一他嘔吐,嘔吐物亦不會進入肺部。
王:嘔吐的機會大不大?
沈:如果病人剛剛食過東西,那是有機會的。所以我們最好把病人俟在安全的地方,頭頸輕微打側,那麼就算是嘔吐也沒有危險。
王:在等待十字車的時候,我們應該讓他好好休息,或是在他旁邊說一些安慰的說話?
沈:我們可以在旁輕輕安慰他:不是說一定沒有事,因為那一刻我們真的不知道他身體發生什麼狀況。但是我們可以說:「你不用擔心,我已經叫了十字車,它很快就會到來,我會在這裏一直陪着你。」或是帶領他慢慢呼吸。我們亦可微微傍着他的身體,令他較為舒服,亦給他更大的安全感。
王:其實誘發的原因是因為某些誘發因素(triggering factors)或是可以完全沒有?
沈:兩種情況都有。
有一些是可以找到誘發因素,例如當事人在最近兩個月都很焦慮,又沒有足夠休息,壓力越積越大突然爆發,就像是決堤一樣。
又或者是環境上有一些誘發因素,例如是很多人、很多嘈吵的聲音、刺眼的光線或是顏色。
但有些情況可以是毫無誘發因素的。
王:如果病人是一個人在家中,他已經打了999,在等候期間他可以做些什麼?我想他應該打開門?
沈:對的,打開門防止救護員來到時需要破門才進。除此之外他應該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好好坐下來休息。如果可以可進行深呼吸。
不過如果當事人從來沒有深呼吸的訓練,他未必懂得怎麼做。所以如果是有驚恐突襲經歷的病人,我們會教他平時做一些深呼吸,萬一突襲出現, 到時做就可以得心應手。
王:如果病人不懂得做深呼吸,只是靜靜的休息,那麼正常情況他會多久才回復正常?
沈:驚恐突襲只是在某一段時空出現,有時數分鐘便完結,有時長一點,例如是10分鐘、20分鐘,但多數會在一小時內完結。
王:如果當事人試過一次驚恐突襲,那麼將來容不容易復發?
沈:在第一次突襲發生之後,當事人應該去找醫生作一個詳細檢查,確定沒有其他問題,例如心臟病等。如果是沒有的話,那就可以處理驚恐突襲本身的問題。
這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在事發之後不理會,但其實心裏是擔心的—-擔心是否會變成神經錯亂,更會幻想不同的復發情況。當有蛛絲馬跡出現的時候(例如呼吸突然有點怪怪的),他就非常害怕,覺得突襲重臨。
這時焦慮會令心跳加速、壓力荷爾蒙上升、令人更焦慮、惡性巡環就導致另外一次襲擊。
所以知識、認知是非常重要的,患者應該在第一次襲擊之後就找專業人士詳細理解自己的情況,不要有誤會或是「自己嚇自己」,並且知道將來如果有癥狀出現可以如何處理。
王:有些病人在旅行的時候格外擔心,因為人在外地,如果有突襲更沒有支援。請問他可不可以預先問醫生拿一些藥物、以防不時之需?
沈:「驚恐突襲」(panic attack)的意思是單一性的、一次過的。當情況重複出現,那就成為一種病症—驚恐症(panic disorder)。
如果只是一次或是兩次——偶發性的,精神科醫生未必會立即用藥物替患者治療,反而會教他一些非藥物的解決方法,例如是如何放鬆、深呼吸,通過認知去理解和處理問題。
不過如果發生次數頻繁、成為一個長期的問題,藥物治療是一個方法。
王:現在就讓我們探討另外一個激烈的情緒反應。
如果我們看見一位朋友因為長期焦慮突然「決堤」、「爆喊」,壓力實在太大他承受不了,甚至哭泣到氣促。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應該勸他不要哭泣還是讓他繼續發洩?
沈:如果是在一個安全及適合的環境,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這是當事人情緒激烈的真誠反應。如果我們立刻叫他停止哭泣,便是阻礙他適當宣洩情緒。其實很多時一個人叫另外一個人不要哭泣,是因為他擔心自己處理不來。
在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當事人盡情哭泣。我們可以為他遞上紙巾,並輕聲安慰他:「我知道你一直都很辛苦,能夠哭出來也是好的,所以現在你想喊便喊,我會一直在這裏陪伴你。」這樣會為他提供溫暖和安全感,知道有人理解他、關心他。
王:另外一個情況就是當事人在早上過早醒來,跟着便「眼光光」不能重新入眠(early wakening)。
沈:失眠一般有三種情況:
第一就是一個人在床上「瞓極都瞓唔着」,可以說有些像「煎魚」。
第二就是當事人可以入睡,但只是能夠淺睡,斷斷續續的醒來,不能有連貫性的睡眠。
第三就是早上過早醒來。平時可以睡到七點,但現在四點、五點便醒來,一直不能再入眠。
如果以上情況發生,我們會擔心當事人是否有焦慮——因為一直不能好好入睡是他感到有威脅,所以精神維持於一個作戰狀態,在這期間壓力荷爾蒙一直高企。
而過早醒來,很多時亦可能因為病人有抑鬱,我們要詳細檢查他可有其他關連症狀從而去幫助他。
王:一個人如果失眠,他應該繼續躺在床上努力入睡,或是起來做其他事情?
沈:如果不能入睡的時間超過30分鐘,我們就會叫當事人不要再躺在床上了。他應該走出大廳、在微微的燈光之下做其他事情。
那麼做什麼呢?千萬不要做一些刺激性的,例如運動、家務、或是看手機或平板電腦,這些會更刺激腦部令當事人不能入睡。
他可以嘗試閱讀一些文字性的書本(hard copy),最好是有些悶的,當他看到疲倦的時候,便入睡房嘗試再睡。如果失敗,那麼也不用焦慮,重複做以上的動作便是。當然如果問題持續就需要看醫生了。
王:如果當事人聽一些講座,例如是宗教講座可以嗎?
沈:我不太建議,因為聽講座人會全神貫注,甚至去「追」,努力把資料記在腦海中,這會構成壓力,令人更清醒。
我會建議如果想聽一些東西,那就選擇一些輕音樂,或重複聽一些以前聽過悶悶的東西。
千萬不要看電腦屏幕或是手機,因為藍光會令腦部以為是已經天亮了、令黑色素下降,當事人更難入睡。
王:很多時當我們有焦慮的時候,有所謂英文的「butterflies in the stomach,」,或是腹中的蝴蝶,這就是胃部覺得不舒服。請問可以怎樣處理?
沈: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這類經驗,例如在考試、見工之前,因為緊張而有不安。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如果只是短暫的,我們不需要擔心。
但如果是現象持續,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當事人都常常覺得不舒服,那麼我們就擔心他是否有情緒病。他應該找醫生檢查一下。
王:請問在這些情況下深呼吸可有幫助?
沈:有的,因為深呼吸是會刺激我們的迷走神經,而這條神經是主管我們心跳、血壓等,這都是和情緒反應有關係的。
王:有些照顧者,因為病人病情嚴重,心裏也知道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非常害怕、擔心。
很多時他們會發惡夢,夢中見到病人發生恐怖的事情,驚醒後非常害怕,甚至覺得這是一些不祥的預兆。
沈:夢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課題,直到現在還沒有確定的解釋,但一般都認為是和腦電波有關係,又或者是反映人的潛意識。
發夢本身沒有什麼問題,是我們人體的正常反應、一種潛意識的表達。
但是如果照顧者醒來清楚記得夢境,並「災難性」的去解讀這些夢境背後的意義,那就可造成很大的後遺症。
王:如果照顧者發的夢常常一樣,醒來之後都很害怕他應該怎樣做?
沈:如果是重複相同的夢,當事人就應該去找一位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因為這現象可代表當事人在潛意識有很大的恐懼需要處理。
王:當病人的情況越來越差,照顧者知道分離的日子不遠,他想和病人溝通,但又不知道如何啟齒,更擔心病人會接受不了。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常常說「五道人生」。
沈:如何處理會視乎病人和照顧者的文化、人生觀和他們平日的相處和溝通。
一般來說我們會鼓勵他們盡量坦誠溝通,所謂「五道」就是「道謝、道愛、道歉、道諒和道別」。有很多說話現在不說出來將來便沒有機會說,這可造成畢生的遺憾,英文來說就是「unfinished business」(未完結的事)。
如果照顧者真是覺得不知如何啟齒,就可以找一些第三方來協助,例如信教的可以找宗教人士;不信教的就可以找社工或 counsellor。
王:最後想請教沈醫生的就是在這條艱苦、漫長的道路上,照顧者可以如何維持「持續性」?
沈:要照顧好別人,首先要照顧好自己,所以照顧者要確保自己有足夠的休息,同時維持合理的期望。千萬不要吝嗇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同時要善用自己家庭和社交網絡,因為在這艱苦的路途上照顧者真是會耗盡心力、體力。
有很多時自己覺得難以拆解的問題,其實社會上有很多資源可以幫助,千萬別孤軍作戰。
王:今天真是非常感激你和我們分享了那麼多。
沈:不要客氣。
(於2024年5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