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从经验到循證医学

胡志远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发展)
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创所主任

访问:王荣珍女士

资料整理:甘秀雁女士
曲廖秀芳女士

 Justin Wu.jpeg Janet Wong.jpg

简介: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对中西医药结合冶疗产生兴趣。胡志远教授一方面是肠胃科的西医,另一方面是香港中文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的创所主任。在这篇访问中,他和我们分享他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看法,特别是近年来在科研方面的发展。

第一部份——成立「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务中心」的背景
第二部份——中西医结合中心的服务範畴
第三部份——中西医之异同:以肠胃病为例
第四部份——中西医结合之科研

第一部份——成立「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务中心」的背景

王:胡教授,今天非常感谢你接受我们的访问,谈一谈中文大学成立「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务中心」(以下简称「中西医结合中心」)的背景和现时的工作。同时你是一位肠胃科医生,亦想向你请教在肠胃科的领域上中西医药结合的可能性。

胡:不用客气。

王:据我所知中文大学是於2014年成立这个中心的,它是本港首间由中医及西医教授共同管理的诊所,提供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我知道当年你是中心的创所主任。请问当时中文大学是基於什麽理念去成立这个中心呢?

胡:中医药源远流长,在治疗某些疾病特别有效。作为西医我们了解有些疾病在西医治疗方面是有局限的,例如是如何纾缓一些长期病患、痛楚管理等。我自己是肠胃科医生,在肠胃科里面的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便是一个例子。

当时我们想成立一个中西医结合中心,由中医教授、西医教授、专科医生、註册中医师及护士等组成,致力於临床服务之馀,更可积极参与医学研究、培训及教学工作。

所以中文大学於2014年成立了这中心。我们的重点领域包括:长期病患、痛症管理、老年衰弱、康复等等。

shutterstock_1904068345.jpeg

第二部份——中西医结合中心的服务範畴

王:可否替我们详细介绍一下中心现在提供什麽服务?


整体概览

胡:中心提供的诊疗服务,涵盖中医全科、痛症、代谢性疾病、癌症等,还有针灸、骨伤服务。

西医方面则兼备家庭医学、痛症处理等服务。中心现正拓展癌症治疗、中风复康、腰背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致力於建构一个安全而优质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平台。

shutterstock_228715057_0.jpeg


癌症治疗

王:我们这本手册是写给癌症病人照顾者的,所以我最关心的便是癌症治疗。可否和我们谈一谈这方面的发展?

胡:癌症治疗是我们中心服务领域之一。或者我先解释一下我们中心成立的时候,是如何订立服务的优先次序。

一直以来,西医和中医都是沿着不同的理念和系统来发展。我们知道要在西医和中医之间建立一条桥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详细考虑之後,我们决定集中於一些较容易见到成效和没有争议的项目。

癌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西医的理念是用不同方法去歼灭癌细胞,例如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而近年来积极发展的标靶治疗和免疫治疗亦是朝著这个方向。但是这些治疗均有其杀伤性,虽然可以全部或局部歼灭癌细胞,但病人在治疗之後亦要承受不同的副作用。有些副作用是西医管理得颇好的,但有些则面对很多局限。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化学治疗之後,病人很多时都会有副作用,例如是呕吐、口腔溃烂、食欲不振等。这些在西医来说,都是没有完全有效的治理方法。所以我们希望用中医来辅助西医治疗,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整体治疗。

同时如果是癌症已去到很後期,西医没有治疗方案可以提供给病人;又或者是病人因为年老和体弱不能接受西医治疗,那麽中医便可以提供另外一个选择。

再者在痛楚管理方面,西方医学已承认针灸是有效的。这方面亦是我们重视的领域。

王:非常同意。在提供辅助治疗、症状处理和纾缓治疗方面,中医肯定是有其角色的。特别是当癌症已去到失控的阶段,西医会坦诚告诉病人,他们已经没有什麽可再offer了。所以病人接受中医治疗是没有争议的。

请问教授中医在治疗癌症方面,是不是主要集中在「辅助」角度、即是改善病人的体质、固本培元,而不是「主动抗癌」,亦即是直接杀掉癌细胞?

胡:我觉得两者都有。

在治疗癌症西医和中医的基本概念是不同的。西医是以歼灭癌细胞为目的,但中医则觉得需要「整体」治疗。中医的理念就是一个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身体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可以是因为外来的因素,所谓「外邪入侵」;或是自身出了问题。所以中医治疗癌症的方法主要是「扶正祛邪」,从各方各面强化病人的身体。例如只要令病人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和生活得舒服一点,便已有很大帮助。

不过也有一些中药可能真的是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可以令癌症细胞慢慢消亡,那便有抗癌的作用了。

其实无论是强化病人的体魄或是令癌细胞死亡,均是希望帮助病人在对抗癌症时 tilt the balance(扭转局势),不让癌细胞不受歇止的生长而长驱直进、直至病人死亡为止。

shutterstock_1363770722.jpeg

王:病人很多时接受西医治疗的时候其实都看中医,但又担心西医会不高兴。

胡:不同的西医对中医治疗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西医会告诉病人他不鼓励、亦不反对,因为他并不了解。其实这不是不合理的,因为作为医生他们不应在一些他们不理解的事物上为病人提供意见。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西医对中医治疗持开放态度,他们会和病人作出分析,特别是如果某一种癌症从西医角度已经没有任何方法治疗,那麽尝试中医治疗又有什麽坏处呢?

王:如果接受中医治疗不会影响西医治疗,那是最好不过。但如果有些情况是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产生矛盾,那病人应如何选择?

例如一个患胰脏癌的病人,西医建议他接受Whipple Operation(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是中医则反对开刀,认为这会「破气」或弄乱了内部的器官,劝喻病人不要做手术,纯粹接受中药治疗。那麽病人便会很徬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有什麽建议呢?

胡:作为西医,我不能确切了解中医建议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但是我可以和病人详细分析这个Whipple手术是什麽、进行手术是希望达致什麽效果、风险是什麽、成功率和预後等。

在解释的过程中我会提供适当的统计资料。例如我们会坦诚的告诉病人,在现阶段如果他接受这个手术,根据统计他应该有大概有两年的存活期;请他考虑这两年对他有什麽意义。同时会告诉他如果他不接受这个手术,可预见的後果是怎样。

我的目的是尽量让病人了解自己的情况,能够作一个他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这是循證(evidence based)医学的精神。

shutterstock_380145586.jpeg

第三部份——中西医之异同:以肠胃病为例

王:教授你是一位肠胃科医生,想向你请教一下:同一种肠胃问题,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是如何理解和治疗。例如我们中国人常说吃得多煎炸食物或是睡眠不足,第二天便会「热气」、肠胃不适和有口气。请问从西医角度这是因为什麽?而从中医角度又是因为什麽?

胡:从西医角度来看,我们的肠道内有不同的菌群(bacteria groupings),而这些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是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肠胃甚至是整个人的健康。如果一个人睡眠不足、情绪受压或是吃的东西不健康,均会影响肠内菌群的生态和平衡而引致轻微发炎。如果一个人的肠胃发炎,就会产生气味而气味就会通过呼气离开身体,这就是口气了。

从中医角度来看,就是人的脾脏失衡,导致「上火」、「热气」等。那麽中医就会为病人调理肠胃机能、「降火」、替病人解决问题。

所以虽然大家用的词彙不同,事实上有共通之处。

王:那麽面对这个问题,西医和中医又会怎样治疗?

胡:从西医角度来看,既然是病人有轻微的发炎,我们就会给他适当的药物去消炎、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从中医角度来看,他们会给病人一些中药去「清热」。其实很多草药都是 polysaccharides(多醣类),它们均有其独特的化学物质,而进入肠道之後会导致菌群有一些变化,改善病人的状况。

所以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就会觉得中药是 make very good sense(有其道理的)。只是西医和中医没有很好的桥樑去互相理解、采长补短。

王:两者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麽「寒凉」又如何?

胡:从中医角度来看,他们有所谓「胃寒」,症状就是病人消化不好、肚子不适。中医有时会叫病人吃一些生薑「暖胃」,而病人吃了之後很多时情况都会好转。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病人的问题是源於他肠道内有或太多一种辣椒酵素(Chilli receptor)。有这种酵素的人士会对某些化学物非常敏感,只要病人进食了少量含这些化学物的食物,他的警报系统就会被刺激「误鸣」,导致肚子不舒服。西医就会给病人一些低剂量的辣椒酵素令他肠胃慢慢适应,就是 desensitize(减低敏感度)或是 regulate(调节)这些 receptors。

王:所以吃中药是可以透过其含有的独特化学物质来改变我们身体内的生态,从而达到治疗的功用?

胡:是的。中药可以影响身体的各方面——包括新陈代谢(metabolism)、血液循环(circulation)等。有些人说他觉得吃中药没有用、或是对身体没有影响。我笑说:「你试试把十种不同的中药吃进你的肚子里看看可有影响。影响是有一定有的,只不过不知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

王:我记得我多年前某次因身体不适吃了人家给的中药,也不记得是板蓝根或是三冬茶,喝了之後浑身不舒服甚至有昏厥的现象。其实究竟是发生了什麽事?

胡:我不能完全解释。但一个可能性就是你吃的那些中药是有很强的药效、可以减低身体内的一些发炎,又或是令到免疫系统受到刺激。你那天吃了那麽多中药,可能导致西医所说的 cytostorm——身体内的免疫机能受到影响,什至变得紊乱,导致当时发生这样的情况。

王:明白。

我知道有些人有一种名叫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病,病人会肚胀、肚痛、肚泻等。那麽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又如何看这种疾病呢?

胡:从西医角度来看,肠易激综合症是可以和一个人的情绪有关係的,所以有时越紧张问题便越大。从中医角度来看,很多疾病包括肠易激综合症亦是和情绪有关,就是所谓「情志」。

所以西医说的是「压力」(stress);中医说的是「情志」。西医会处方药物给病人希望解决情绪、失眠等问题,以此治疗肠易激综合症。而中医就会帮病人「安神」「纾鬱」。大家的看法都是心理影响生理,但用的词彙则不同。

我们正和浸会大学研究一条古方,其中含有七种中药,希望可以了解这些药物如何能够影响人的生理状况,特别是肠胃系统。两年前我们已得到中国药检局的批文,现在正进行临床研究。

shutterstock_534102949.jpeg

第四部份——中西医结合之科研

王:刚才谈到「循證」(evidence based),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科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我了解你们的中心亦进行科研。中医一向的传统是靠经验,在循證医学方面没有西医那麽强,不如西医能提供準确及客观的数据。请问在这方面你们会怎样处理呢?

胡:中医在循證医学方面,无论是「质」和「量」都的确没有西医那麽强,所以在成立这个中心的时候,我们一个理念就是要把中医药研究朝循證医学方向推进。

大概十多年前,我认识了一位老中医师。他年青时在内地接受过中医训练,之後便去了澳洲读西医,所以他对中医和西医之理论均有透彻的理解。後来他在香港执业,成立了自己的中医诊所,他的病人中有很多是癌症病人。

我们认识之後便很多时一齐探讨如何治疗胆囊、胰脏和直肠等癌症。正如我刚才所说,西医的治疗方法是要消灭癌细胞;但中医则认为所有细胞都是自己身体的、只不过是一部份受「邪」影响了。如果能够成功的把身体「扶正」、病人便可抵抗癌症,就算不能康复也能「与癌共存」。

这位中医师持非常开放的态度,他让我们分析他的记录,知道病人患什麽病、病发时的状况、接受了什麽西医和中医治疗和结果等。这些资料非常宝贵,令我们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归纳和分析。

同时我们亦详细研究他处方的药方、寻找治疗的轨道、将病情和治疗结果做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我们长远的愿景是:

  • 希望知道什麽中医药材能治疗什麽种类的病;
  • 进一步分析个别中药的主要药用成分(active ingredients),如果能證实它们有治疗功效,便可将来作为药物开发(drug development)的基础。这就是将学术研究的结果应用於现实世界(realis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及
  • 除了治疗方面,如果我们能够发现一些中药成分能防止身体内一些细胞发炎或病变(而这些变化如不被歇止将可日後引致肠癌),我们便可以通过预防这些发炎/病变来减低肠癌病发。那便可以令中西医结合在预防癌症闢出一个新的领域。

王:在中西医结合的科研中,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麽地方?

胡:西医和中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我们想要用一个系统去印證另外一个系统;或是用一把尺去「量度」另外一把尺,那是不无困难的。

现在我们用的是西医的尺,希望以此为基础能够有系统的去了解中药治疗的奥秘。

如果将来我们通过研究得出一些理论,我们可以进行双盲随机测试(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去印證中药的疗效。

shutterstock_1943472007.jpeg

王:这样做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需要极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胡:是的。不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产生为我们的科研开创一个新领域。

近年来它们急剧的发展令医学界拥有前所未有强大的分析能力,我们有能力去将不同的元素(例如病人的病情、不同时间接受之治疗、治疗结果等等)作出详尽的分析、归纳和统计。通过这些过程,我们能够解读(decipher)到元素与元素之间究竟有没有关係、如果有,又是什麽关係。

现在你会听到很多什麽 OMICS,包括 Metaomics(有关新陈代谢(metabolism)的研究),Genomics(有关基因(genes)的研究)等,这都因为大数据的出现而有很好的发展。

刚才我和你提及的那位老中医师,他後来移民时把他所有的记录都送赠给中文大学作为科研资料,这对我们是非常有用和珍贵的。

我们现在只是刚开始,但希望将来能够越做越多、越做越有规模。

王:非常感激教授你今天接受我的访问,令我们对中西医药结合这个课题加深了很多的认识。

胡:不用客气。

(於2021年12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