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和中西医药结合

余秋良医生
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会荣誉会长
註册西医
註册中医

访问:王荣珍女士

 YuCL.jpg Janet Wong.jpg

简介:

在这篇访问中,余秋良医生和我们宏观地分析西医和中医在理念上的分别,包括在治疗癌症方面的不同之处。同时亦谈一谈很多癌症病人关心的一个课题——「戒口」。

第一部份——基本概念
第二部份——西医和中医在理念上的不同
第三部份——中医和西医如何理解癌症
第四部份——营养和食疗
第五部份——心理的角度

第一部份——基本概念

王:今天我们讨论的课题是中医治疗和中西医药结合,我很高兴请到余秋良医生来接受我的访问。

余医生,多谢你。

余:不用客气。

王:我知道你是一位专科医生,由儿科专业扩阔到其他科,亦都是一位註册中医师,所以想和你讨论一下中医和西医的相同和差异的地方。

或者我们从基础讲起。先谈一谈西医治疗的基本理念?

余:

西医

西医是现今疾病治疗的主流医学。它的发展的根基不断演化,函盖:

・解剖医学、

・胚胎学、

・生理学、

・生化学、

・药理学等。

无论是在诊断或治疗,西医讲求局部的精确探测及对症治疗。

在诊断方面——医生寻找具体直接「可测见」(detectable)的病因、病位等作为「靶点」治疗。同时亦以临床观察和藉助仪器、生化、检验来探求病理。

在治疗方面——则用切除、替换、药物、生物、解剖、物理等方法来医治病症。

西医治疗的优点是标準统一、精準,同时由於标準统一,方便借鑑跟进(follow up)。

shutterstock_1492778843.jpeg

中医

王:那麽中医方面又如何?

余:中医收集各种资讯,由望、闻、问、切四诊法开始,「局部」(病人有病的器官)与「整体」(病人整个健康状况)一併考虑。

王:可否较为详细解释有关过程?

余:大概有以下几个主要元素:

- 中医的医学体系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结合人体的精、气、神相生相剋,互为表里,互相作用的特性;

-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辨别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情;及

- 根据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因,归纳出证型,辨證施治。

shutterstock_482473579.jpeg

第二部份——西医和中医在理念上的不同

王:中医和西医当然很不相同,可不可以和我们简单介绍最不同的地方?

余: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各有侧重。

西医重视从外源性(exogenous)问题来分析疾病。多年来藉著科技对环境深入分析/了解,细分类别,成为现今世界共同知识,清楚处理因环境而引致的疾病因素,例如细菌或化学污染等。

同时西医较为专注寻找某一个部位或器官运作出了的问题,所以思维框架较为「局部」。

中医也重视外源问题,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但没有炎症(inflammation)、病菌(bacteria)、病毒(virus)之说。而且中医认为往往是人体内部先出了问题,从而招致外邪入侵。

中医治疗侧重「内源性」、功能性,理念就是疏通经络、解除淤堵、平衡阴阳。更在健康方面,讲究五脏六腑,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王:可否将西医和中医结合,为病人带来更大的好处?

余:如果能够结合「西医辨病」、「中医辨證」来替病人诊断疾病.便可以把中医「整体」的主观认知与西医「局部」的精确测量互相结合。

中西医如果没有门户之分、结合大家的优点,去认识疾病的本质,把矛盾归结、审时度势、扬长避短的为病人医治,便为病人带来最大的裨益。

以湿疹为例子讨论

王:余医生,你本是一位儿科医生,不如我们就先找一种常常困扰小朋友的疾病来讨论,就是「湿疹」。

余:好的。

西医

王:从西医角度如何理解湿疹?

余:「湿疹」泛指一些急、慢性皮肤炎症。

基本成因是「皮损多形」,即是皮肤出现不同状态的皮疹(polymorphic),先有急性皮炎之破损或渗液状态,继而出现慢性皮肤增厚粗糙。湿疹可根据不同病因或皮疹形状再细分类。

湿疹的特点是对称分佈(symmetric)、多形损害、剧烈瘙癢及反覆发作。

其中的「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与过敏体质及遗传性皮层屏障(skin barrier)变化有关。

治疗方面以「外治」为主,就是外塗滋润药膏让皮肤吸取好的油脂水份,从而减低致敏原入侵的机会。而当皮肤红肿发炎时,医生就会以适当的药膏(可以是类固醇或非类固醇)控制。有时病人亦可口服具有抗敏和止癢作用的抗组胺类(antihistamine)药物去控制病情。

至於最严重及顽固的湿疹,医生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甚至生物製剂。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西医亦可用检测方法替病人找出致敏原,那麽将来病人便可尽量避免接触而减低病发的机会。


中医

王:中医方面又如何?

余:中医看湿疹,认为多数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有关(例如遗传性过敏体质)。患者皮肤腠理不密,卫外功能不固(即保护能力差),易受风、湿、热等外来气侵袭,聚结於皮肤而发病。

脾胃湿热亦是湿疹发病的常见病因,又或是肺气风毒,兼挟风邪,邪毒客於肌肤。简单来说就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有问题。

外因多与地理位置、气候因素、四时风寒暑湿燥热之邪气相关。所以有些病人在香港没有太大问题,但移居英国後病情就严重得多。

从中医角度来看,湿疹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湿性」的,另一类是「乾性」的。由湿、夹热、夹寒、血虚、风燥等所导致。

「湿性」的患者多为儿童,皮疹多见为针头大丘疹和水皰,部份融合成片,轻度浸润,多集中在肘窝、膕窝。而「乾性」或血燥症的患者则多为成年人。

治疗方面,中医「标本同治」,主要是以治内为根本,再配以外治法。

「内治」方面,一般以清热凉血,祛风利湿,润燥止癢为治法。目的是调理脏腑功能,将肺、脾、肾功能恢复正常。水湿得以正常运化,身体重新回到平衡状态,湿疹自然缓解或消除。

同时中医亦重视病人戒口。

「外治」方面,使用中药外洗剂/膏剂,或配合针灸,加强经络疏通,增强祛湿通道,帮助机体导邪外出。

王:中西医侧重不同,可配搭吗?

余:中西医治疗湿疹,从多层次解决皮肤问题。中医师则侧重改善病人的整体身体状况。

可使用「西医辨病」(皮肤病变),加上「中医辨證」(即了解身体整体状态)来诊断疾病。

当皮肤有感染时,如病情急剧以治标为主、以西医药消炎,例如按需要使用抗生素,之後可配以中医治疗。

shutterstock_1150668461.jpeg

第三部份——中医和西医如何理解癌症

王:现在就谈谈我们的主题——癌症。请问西医和中医分别如何理解癌症?首先谈一谈西医方面。

西医

余:癌症是细胞生长繁殖失控的一种疾病。身体繁殖新细胞之时,机制不正常令细胞失控地异常分裂和增生,形成肿瘤。而这些增生的癌细胞可以侵入周遭的组织,甚至侵入身体的其他器官(即转移)。

那麽机制为何会不正常呢?这可以是因为先天或後天的因素。在先天方面,可以是经遗传得到缺陷基因。在後天方面则可以是因为吸烟、肥胖、不良饮食等因素。

有两种基因和癌症的形成有关,第一种是致癌基因(oncogene);第二种是抑癌基因(suppressor gene)。癌症的形成往往由数种致癌基因的活化或数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所累积而成的。

shutterstock_1841082199_0.jpeg

王:知道了成因,治疗方面又如何?

余:从西医角度来看,最直接是消灭癌组织。主要有割除(即外科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贺尔蒙治疗等。

疼痛控制与症状控制亦是癌症治疗中重要的元素。纾缓治疗对晚期癌症病人相当重要。

中医

王:那麽中医方面又如何?

余:从中医角度来看,癌的发病主要是由於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在「正虚」的基础上,外邪入侵;或痰、湿、气、瘀等搏结日久,积滞而成。

中医亦说如不良饮食或情志因素长期存在,可引致机体的阴阳失调,正气衰退,创造了癌症生长的条件。而癌症的迅速发展,又进一步耗损正气,令脏腑气血失调,更产生了一些病理性因素,如痰结、湿聚、气阻、血瘀、鬱热等。

即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令癌症不易治癒。

从中医角度来看癌症病人可分为不同的「症型」,例如:热蕴毒聚型;气滞血瘀型;湿痰蕴结型;脏腑失调型等。不同症型有不同治疗方法。

王:那麽治疗方面又如何?

余:中医辨证论治,要提高病人的自身免疫功能(正气)、调整人体内部平衡,从而增强抗癌能力及控制肿瘤的发展。这就是「扶正」。

除此之外,中医亦希望能在某程度上直接灭癌,这就是「祛邪」。

但如何确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便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程早晚而定:

  • 早期癌症:当以攻邪为先,采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或除痰攻结药物为主。
  • 晚期癌症:邪气不减,正气虚弱;或放疗、化疗、手术之後,大邪已去,采用益气养阴,补气补血的药物,适当配合攻邪的药物。

总之从改善患者身体状况、及治疗疾病症状两方面著手。

shutterstock_375352234_1.jpeg

第四部份——营养和食疗

王:余医生,我相信作为一个中医,一定是常常有病人问你「戒口」的问题。其实中医和西医在饮食上的确有不同的地方。

可不可以和我们解释一下西医营养学和中医食疗的分别?

西方营养学

余:营养确是一个重要的考虑。无论是中医或是西医,为了病人的健康,饮食都有应食和不应食的,即所谓「宜食」和「忌食」。

均衡饮食是癌病饮食的基本原则,穀物、肉、鱼、蛋、豆、奶均为重要营养素。除此之外,微量营养素包括维他命和矿物质都对身体非常重要,所以要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

如病人因为疾病或治疗而身体有变化,例如口腔溃烂、肚泻、肠胃顶滞等,照顾者便需按有关情况为病人準备食物。

中医食疗

中医以辨證论治,看病人身体状态而订定食物需要,并在其中加入不同食材以固本培元或是抗癌。

同时,中医食疗亦讲究「戒口」。

王:或者我们用一些具体例子来讨论。

譬如我们常常听说海鲜是「发物」,但是西医觉得海鲜可以提供很多宝贵的蛋白质。那我们应怎样理解呢?

余:「发物」可说是中国古代民间的说法,没有科学研究显示「发物」会影响病情,西医自然也没有这个概念。

作为中医我本身也不认为海鲜是「发物」。但由於有些癌症病人本身对海鲜敏感,进食海鲜可能会加重病情。

同时烹调方法亦极为重要。例如有些人在煮海鲜的时候,加上辛辣燥热的香料,这便对癌症病情不利。又例如烹调时是连壳煮、那病人吃的便不只是海鲜的「肉」,还吃掉内脏或者其他废物、引起身体不良反应。

王:肉类又如何?例如中医说癌症病人吃牛肉不好,那又如何?

余:可能因为牛、鸡、蟹等含有高脂肪及高蛋白质,中医认为均是「热物」,认为癌症病人不适宜吃太多「热物」。有时按病人特有的情况,的确是在选择食物中有一些特别考虑。

不过有一点我想说的是:当癌症病人去看中医,被告知要戒牛肉;但当看另一位中医,又说要戒猪肉或鸡;再有朋友告诉病人不要吃海鲜,结果病人什麽也没有得吃。

说到尾是应该采取均衡饮食、中庸之道,太极端是不好的。

王:中医有「热、寒」这个概念,是什麽意思?西医又怎样理解这个观念?

余:中医寒热的概念是「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寒證」是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證候。具体地说,寒證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徵的證候。

(临床表现分表寒、里寒、虚寒、实寒,故各类寒證證候表现不尽一致。病人一般具阳气温化不足的特点——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踡卧,口淡不渴、痰、涎、涕、便清稀,舌淡苔润等。)

「热證」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具体地说,热證是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徵的證候。

(临床表现方面,各类的證候表现也不尽一致。病人一般具津伤不足和热扰心神的基本特徵——恶热喜冷、口淡喜冷、顶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乾结,舌红苔黄而乾燥等。)

西医现在较为接受「阴阳」,但对「寒热」仍然没有什麽认识。

王:我听过有癌症病人认为需要吃少些去「饿死」癌细胞,甚至是「断食」,但是这会不会令病人缺乏营养?

余:在「饿死癌细胞」这方面,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但若是不吃不喝,癌细胞没死,人却先饿死了。

戒食不能「饿死」癌细胞。断食来「饿死」癌细胞亦没有医学根据。

王:如果癌症病人想选择食全素,你会赞成吗?

余:如癌症病人本身并非素食者,便不需因为患了癌症而改为吃素。如癌症病人本身一直是素食者,便可以继续吃素,但需提防营养不均衡、体重快速下降。所以素食者需要找营养师检视自己所吃的食物能否提供足够营养,去维持一个强健的体魄接受治疗。

另外一点就是香港人食素很多时「斋心唔斋口」——吃的虽是植物,但却加很多辛辣香料或是添加剂,这都是对身体没有好处的。

王: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汤水」,我们中国人是很信汤水的,但是病人患癌症的时候如果喝得太多水会不会有问题?会不会因汤水占据了病人胃部大部份的容量,病人便没有胃口再吃其他东西。

余:汤水本身没有问题。虽然很多中式汤水是没有太高营养成分的。

但是汤水亦有好处,例如开胃,又或是病人如果因治疗而常常口乾的话,喝汤水会令他有舒服的感觉。

但如果病人自己本身有问题(例如肾脏),那就要另外处理了。

最终还是那句——要平衡、要适可而止,不要极端。

shutterstock_1940980900.jpeg

第五部份——心理的角度

王:谈完食疗这个极实际的课题,想谈一些心灵方面。

余:西医和中医均认同一个人的情绪会影响健康状况。西医用的词彙就是「情绪」(psychological or mental state);中医用的词彙就是「情志」。

王:如果癌症病人的「情绪」或者「情志」出现了问题,那从西医和中医角度又可以怎样帮助到他呢?

西医

余:病人有情绪问题,从西医角度来看有一套既定模式,就是Bio-psycho-social Model,即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

  • 生理——处理便秘、腹泻、胃痛、失眠、食慾降低等等问题;
  • 心理——处理忧鬱、紧张、焦虑等问题。可通过松弛练习/运动;或找专业人员作心理辅导。需要时可进食精神科医生处方的药物;及
  • 社会——家人、朋友、专业人员可因应病者的意识思维和价值观,提供关心、安慰、鼓励和照顾。

总的来说是希望帮助病人在这巨大的衝击中,寻回自主、离开恐惧、悲伤或精神困扰。

中医

从中医角度来看,「情志」问题是病人「心」、「肝」所主的神魂加上本身五脏六腑气血不佳,再因应病人本身的七情六慾反应,引起身、心病情。

而身和心的健康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脏腑功能失常,便影响精神情志,两者互动更引起恶性循环,加重病人病情及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中医认为需要整体改善身与心、脏腑气血及精神意志。

王:余医生今天非常感激你接受我的访问,和我们分享了那麽多!

余:不用客气。


(於2021年12月定稿)

shutterstock_153013051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