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血液含有三類細胞成份: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它們均由骨髓所製造;白血球能抵抗感染,紅血球負責輸送氧氣到身體各器官,血小板則負責令我們的血液凝固,避免傷口流血不止。中性粒細胞是白血球的一種,有抵抗細菌感染的作用,是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部份。中性粒細胞減少就意味著我們身體抵抗力不足,增加受感染的風險。它是癌症治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因為細菌感染是一個嚴重問題,甚至可以致命,所以是癌症病人最需要重視及關注的問題。
不同的癌症治療均可以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包括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等,尤其是化學治療更常見。由於中性粒細胞是由骨髓所製造,所以當一些癌症本身侵犯到骨髓,影響到它的造血功能亦可導致此現象。另外,若病人同時服用其他有抑制骨髓功能副作用的藥物,或本身有免疫功能不足毛病,都可以導致問題發生。
當中性粒細胞減少,我們身體受到病菌感染和引致發炎的可能性便增高;細胞數量下跌幅度越大,受感染的機會越高。嚴重的話,感染問題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惡化,甚至有性命之虞。
最重要的表徵是發燒,而發冷可以是發高燒前的表現。另外,身體不同部位的感染,可帶來不同的病徵:
- 口腔及呼吸系統感染:口腔潰爛、咽喉疼痛、咳嗽、痰多、氣促等。
- 尿道感染:尿頻尿急、小便赤痛、血尿等。
- 消化道感染:嘔吐、腹瀉、腹痛等。
- 導管、皮膚或傷口感染:局部出現紅腫、發熱、疼痛、滲液甚至流膿等。
- 女性生殖系統感染:陰道有異常分泌。
治療期間 (尤其是化學治療) 萬一出現發燒,病人就需要盡快求診,告知醫護人員,以免耽誤病情,出現嚴重感染,甚至威脅性命安全。
醫護人員會盡快為病人採取以下兩方面措施:
- 檢查方面
盡快安排一連串的檢查去確定問題是否存在,並找出感染的根源。這些檢查可包括血液檢驗、尿液檢驗、X光檢查等。其中要確定是否有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問題,就是做一個稱為「全血細胞計數」 (Complete Blood Count,簡稱CBC) 的血液測試。其實病人一般在進行化療之前亦會檢測「全血細胞計數」,如果白血球不足的話,都會暫緩化療,避免感染風險。
- 治療方面
盡快給予抗生素治療。臨床證據已清楚表明,愈快開始抗生素治療,愈能減低感染導致的死亡風險。另外,如有需要醫生會給予生長因子 (Growth Factor,一般俗稱「升白針」) 的治療,它的作用是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以期能盡快提升病人血液中的白血球數目,早日回復足夠抵抗力。有時醫生亦會預先為病人處方生長因子,以預防感染。但生長因子治療也有它的副作用,不過會因人而異,大概包括下列各種:
1. 骨痛
2. 注射生長因子部位的皮膚出現紅腫或痕癢
3. 發燒
4. 發冷
有需要的話,病人會被短暫收入醫院作保護性隔離護理,直至身體抵抗力回復至安全水平為止。
1. 注意是否有上述各種表徵,尤其是化療後出現發燒,就要根據醫護人員指示,盡快求診。
2. 如醫療機構有發予化療警示卡,最好隨身攜帶,萬一有上述求診需要時,可向醫護人員出示該卡,有助他們判別你病情的緊急程度,以便能適當處理,避免不必要的延誤,造成性命危險。
3. 病人應注意日常衛生,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以盡量避免感染:
4. 食物營養和飲食衛生:
5. 中醫食療:
杞子烏雞湯
紅菜頭雪耳瘦肉湯
大棗元肉水
- 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以減少感染機會。
- 避免接觸動物,尤其是牠們的糞便。
- 避免在室內放置植物。
- 避免接受修甲服務。
- 避免赤腳在地上行走。
- 女性病人不要使用內部衛生巾。
- 不要直接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 不要食用過期和已變壞的食物及飲品。
- 避免進食易受病菌污染的食物,如沙律、壽司、生或未經煮熟的肉類、家禽、海產和雞蛋。
- 抵抗力太低需要接受保護性隔離護理的病人,不可進食預先包裝的食物,如:梳打餅、麵包、小蛋糕等,並且避免使用未經消毒的即棄式木筷子。
- 出現發燒和感染徵狀時要盡快求診,以免延誤病情,構成危險。
- 如欲接受預防疫苗注射,請先諮詢醫生。
治療癌症期間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和身體受感染乃嚴重問題,若處理不當可以導致生命危險,所以病人要緊記並依照醫護人員指示小心處理。
(於2021年1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