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王荣珍女士
嘉宾一:杨美云医生
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临床肿瘤科顾问医生
香港防癌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嘉宾二:唐美思医生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临床肿瘤学专业应用副教授
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
资料整理:陈珑医生
陈皓欣医生
胡宝玲女士
简介:
癌症病人和照顾者在治疗期间会遇到一些问题,一时之间不知可以从那裏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这篇访问中,杨美云医生和唐美思医生和我们一一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到病人和照顾者。
第一部份——於公立医院治疗 vs 於私人界别治疗
第二部份——病人和照顾者如何能够在互联网上找到有用的资料
第三部份——寻找第二专业意见
第四部份——如何处理病人不肯接受治疗的问题
第五部份——临床实验(clinical trial)
第六部份——病人可否去外国求医/旅行
今天我很高兴请到两位肿瘤科专科医生来和我们讨论一下。 Rebecca, Macy,非常感激两位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访问。
王: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病人会担心治疗的费用、治疗需要的时间、治疗之後对身体的影响等等。
大家一定明白在公立医院进行治疗是最经济的选择,但亦了解到在私家界别(私家医生和私家医院)治疗有一定的的优势——例如便利性、可以选择医生作「固定」治疗(因为在医管局治疗是不能选择医生的)、舒适的环境等。
所以很多时病人和照顾者都会考虑应不应该去私家界别进行治疗。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整个治疗过程会牵涉多少金钱。
Rebecca 可不可以首先为我们介绍一下现时在医管局核下医院治疗癌症所牵涉的费用?
所以病人需要支付的整体医疗费用,一般就会视乎他要去多少次医院——如果是一个月一次,那麽便是要交一次费用。如果要拿药,每一项药费亦多数是十馀元。
刚才提到做化疗和电疗,在医馆局做每次是百馀元,就算是做一个周期价钱亦不会太贵。同样的治疗在私家医院可以牵涉数万甚至十万元以上。
王:近年来治疗癌症常用标靶药物,请问这些是免费的还是需要病人自费的?
王:如果病人俗称「有啲钱」但又不能完全负担在私家医院治疗的费用,他可不可以一部份在公家医院治疗、而另一部份到私家界别寻找服务?
病人怀疑自己患上癌症觉得焦虑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公家医院轮候不同的诊断时间可以很长,请问他可不可以先在私人界别作检测呢?
唐:在香港九成以上的癌症病人都是往医管局核下的医院寻找治疗。
在轮候检测的阶段病人的确可能需要等候一段颇长的时间(例如是半年甚至以上),这视乎病人的徵状可是明显或是临床判断。
王:又如果病人已在医管局医院开始治疗,但中途想做一些很新的检测,例如是基因检测,他又是否可以再出去私家界别寻找服务?
同时如果病人是医管局转介的病人,在私家界别是否能够得到折扣?
唐:首先答案是可以的。如果病人是有医管局的转介信,私家界别中有很多检测机构都愿意提供一个折扣,这当然视乎不同机构自己的政策,病人可以详细查询。
比如说有一只标靶药是极新的药物,病人需要前往私人界别寻找治疗,并且负担所有有关费用。
如果他已开始了这项治疗,但中途却因为财务状况恶化而不能再继续,需要转回医管局,用药物册cover 的药物或治疗(例如传统化疗),那情况会怎样呢?
所以我常常告诉病人,治疗癌症是一塲颇为长远的战争,病人(和照顾者)适宜从过程开始时已作周详的财务考虑。
如果如你所说,病人已在私家界别开始接受一项昂贵的治疗,但中途却因财务困难而不能继续,那麽他回公家医院仍是可以获得治疗的。
在公家医院当然没有他「用开」的这只昂贵药物,但医生会尽力就他当时的病情、曾接受过什麽治疗等为他提供最适切的治疗。
王:但是停用了这只「贵药」,会不会对病人的病情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唐:当然情况并非最理想。不过一般这些极新和昂贵的药物/治疗,都是适用於癌症已经扩散的情况,而治疗的目的不是根治而是控制病情和舒缓症状。病人如果停用了这些药物,之後具体的结果如何也未必有一定的答案。
所以如果真的在没有选择之下需要停药,病人也不要过度担心,几时都是「有湾转」,病人应该坦诚和医生讨论。
王:现在越来越多新的药物(例如标靶药物), 但是可以是非常昂贵,动不动几万元一个月。
想请问杨医生是否越新或者是越贵的药物疗效越好?例如是第三线药物比第二线药物好?第二线又比第一线好?
杨:其实除了标靶药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新的药物都很昂贵。我们在这裏讨论的概念是是否越新/越昂贵的药物越好。
其实这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要评估一下新的药物比起标準治疗能够带来什麽样的优势。
举例一只新的药物通过临床测试显示出它能将病人恶化的日期推迟两至三个月,但是在生存率方面却没有优势。又或者是有一只新的药物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命两个星期,但均是「天价」,那病人便需要考虑是否值得。
所以整体来说新的药物可能有优势,但亦要医生和病人共同讨论是否适合病人自己的处境。
王:在怀疑患上癌症甚至是确诊之後,病人和照顾者很多时都会上互联网寻找资料。但有时却是「越找越惊、越找越乱」。杨医生你有什麽意见给他们?
杨:一般来说是的。有一些网站是由商业机构(例如有药厂背景者)经营,由於它们有可能倾向推销自己的产品,病人和照顾者就需要小心些。
王:跟着我想请教的是「寻找第二专业意见」的问题,就是英文所说的 seek second opinion 。
如果一个病人在公家医院治疗,但是他想在有必要时很快见到医生,又或者是为了安全感,想见一个人他「睇开」的医生(因为在公家医院是不能选择医生的),那麽他便想在私家界别看另外一个癌症专科医生。
王:一个人患了癌症当然应该积极治疗,但是也有一些例子是病人讳疾忌医,明明是有治疗方法,他们却因不同理由不肯去面对,例如是一位女士患有乳癌,但是她非常不能接受切除乳房、又或害怕之後化疗带来的各种痛苦。
从我过往的经验,只要能够坦诚的、详细的理解,必能在某程度上找到大家(病人、照顾者、医生)一些共识的地方( common ground ),而在这共识的基础上,大家便可建构一个大家都接受的治疗方案。
杨:在香港不同的公家医院都有参与一些临床实验,希望能找到一些新的药物将来能够帮助到癌症病人。这些临床实验很多都是国际性的。如果公家医生知道有这些临床实验可能帮助到病人,他会主动向病人提出。
又或者是公家医院没有的,但是医生知悉在两间大学医学院有相关的临床实验,亦可告知病人让他考虑是否有兴趣参与。
如果病人想去参加海外机构进行的临床实验,便需要作非常周详的考虑。毕竟治疗并不只是单单做一个手术,可能是较为长期的。
王:如果病人认为在香港以外的地方能够找到更先进的治疗,而经济上他亦负担得到,那麽他应不应该去外地治疗呢?有什麽需要考虑的因素?
例如如果病人需要坐十多个小时的飞机,那麽他身体是否可以支撑呢 ?
如果在医学上有一个非常标準的治疗,而这个治疗是可以治愈病人的(所谓 curative ),但病人为了选择另类治疗而放弃该标準治疗,那麽我便觉得有很大问题。
但如果病人是继续进行该标準治疗,但同一时间他想尝试其他治疗,例如是气功或者针灸,那便无伤大雅。
唐:如果病人经历了西医的标準治疗而没有什麽效用,又或者他觉得西药已没有什麽可以帮到他,那麽他想尝试另类治疗我们亦理解。不过我重申安全性是最重要,例如提供治疗的人是否有相关的专业资格等。
王:非常多谢两位今天为我们提供了这麽多有用的资料,解决了我们很多迷思。非常感激!